中共7月1日建黨百年前夕,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提到「我將無我、不負人民」。東海大學日本區域研究中心主任陳永峰受訪時認為,習近平的「我將無我」是在抄襲李登輝的「我不是我的我」哲學論述。這個說法有待商榷。
政治人物競逐大位,起手式要有保持一定高度。朱立倫接任國民黨主席之初,就拋出「內閣制VS.總統制」的憲政問題,蔡英文接任民進黨主席時提出「和而不同、和而求同」的兩岸主張;李登輝和習近平則是更高的層次,到了「無我」的哲學論述。
「我將無我,不負人民」這句話,習近平首次在2019年訪問義大利時向該國眾院議長費科(Roberto Fico)表示,自己當上中國領導人的責任重大、工作艱鉅。據此觀察,習上次說法是要求自己,這次則是要求中共黨員,要黨員「犧牲小我,完成大我」,完全服從黨中央。換言之,現在習近平是要成為共產黨的人格化身,所有中共黨員要服從一個巨大的「我」。

「我」與「無我」 相互辯證
「無我」有中國哲學的思想史背景。佛學有「空性」、「無我」、「我是空」,也就是「不能忘情於我」。《易經》第14卦的大有卦解釋:「大有生於無,只有無私、無我、無欲,才能變成有公、有智、有仁、有則。」《老子・道德經》有云:「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也就是所謂「聖仁之治,虛其心」。《莊子・逍遙遊》提及「至人無己」,所謂「無己」就是「無我」(實體我、心靈我、意識我)。習近平的演講稿很常引經據典。
「自我否定」才是萬物常態,「我」與「無我」相互辯證而存在。在歐洲,捷克前總統哈維爾(Vaclav Havel)曾說「無權力者的權力」;德國法蘭克福學派學者在《啟蒙的辯證》中闡述了「否定的美學」。而在中國,習近平的智囊王滬寧則寫過《美國反對美國》一書;習近平信奉的馬克思主義亦是源自黑格爾的正反合辯證法。
之前習近平常說「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成了規範中共黨員政治領悟力的語言;如今習近平提到「我將無我,不負人民」,勢將成為中共黨媒的新宣傳語言。
命運共同體 李習均強調
很愛在思想上高來高去的李登輝,晚年拋出「我不是我的我!」陳永峰認為,這雜揉了日本哲學家西田幾多郎為首的「京都學派哲學」以及基督教信仰;他解析李登輝的意思是「無私」,「我既是我又不是我,而且我要超越自我,我連我都不是,就沒有我」。此外,李登輝思想受尼采「超人哲學」影響甚深,力圖引領台灣超克自我認同矛盾與思想桎梏。
只是,李登輝的「超越自我」,在多數人眼中,卻是性格反覆的變色龍,常以今日之我否定昨日之我。從接任總統之初成立「國家統一委員會」,總統後期主張「特殊國與國關係」;從政之初「蔣經國接班人」,到了晚年成為「台獨教父」。正如李登輝兩位老友戴國煇和王作榮口述的《愛憎李登輝》書名,各方對李登輝既有敬愛者,亦不乏憎恨者。 (相關報導: 百年黨慶習近平許願「粉碎台獨圖謀」,美軍太平洋艦隊用這張照片回應 | 更多文章 )
李登輝與習近平均曾是馬克思主義信徒,但後來都強調民族主義的「命運共同體」。習近平最近很愛強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建構中國民族主義的「命運共同體」,也提出「兩岸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李登輝曾是共產黨員,但後來否定共產主義,轉而信仰基督教,自比《舊約聖經》的摩西想帶領台灣譜寫「出埃及記」,更創造「中華民國在台灣」的表述,並藉此著力打造台灣「命運共同體」的集體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