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週好文:為烏克蘭祈禱

抱著貓咪躲避戰火的烏克蘭人。(取自www.facebook.com/lovelyrelationshipx/posts/513770906781194)

0226週報


午安,

全世界都心繫著烏克蘭人民的苦難,很難相信一場真正的侵略戰爭如此大剌剌地展開。戰鬥或許是自己的,但抵抗獨裁者的願望是普世的,讓我們一起為抵禦的烏克蘭民眾祈禱。


[一周好文]是世界走走每日報周末版
每周分享全球各地的優質文章
補足一星期的知識元氣 

【台灣】二二八事件75週年紀念

今年2月28日是台灣二二八事件75週年,人人都知道白色恐怖的史實,但大多數經歷那個年代的人卻因為長達數十年的噤默而遺忘了。走過3/4個世紀之後,我們可以公開討論威權的毒,喚醒人們的記憶卻是更不容易的挑戰。

報導者此系列聚焦在劇場、畫作、展覽等紀念行動,不只在明亮的藝術殿堂,更下鄉走進迫害的發生地點,讓耆老深埋的情感影像隨著藝術衝擊而解放,想起恐怖氛圍如何滲透進受難者以外的鄰里村舍,也憶起受難者廣泛而多元的樣貌,了解白色恐怖並不是特定族群的傷。報導也大膽採訪了中正紀念堂裡兩批理念截然不同的導覽團隊,直視他們的同與不同。

藝術家梅丁衍在尋訪黃榮燦足跡的過程中,同時也以創作向他致敬,此為1996年的作品〈向黃榮燦致意〉。(取自報導者。攝影/楊子磊)
藝術家梅丁衍在尋訪黃榮燦足跡的過程中,同時也以創作向他致敬,此為1996年的作品〈向黃榮燦致意〉。(取自報導者。攝影/楊子磊)

【中國】我們如何討論烏克蘭

所有的歷史都是當代史,因為人們無法不將當下視角投射在過去,或許也可以說,所有的國際新聞也是地方新聞的一部分,我們討論他國的方式永遠不會與自身無關。烏克蘭戰爭情勢令全球關注,中港臺輿論各有各的立場取向,反映出社會複雜的焦慮與信念。

中國因與俄羅斯和前蘇聯地區有最多往來,社會反應最為熱絡屬於正常,但國家議程仍然高於一切,掌握著整體走向,反戰理應是多數人類的最大共識,也被反美和對普京的陽剛崇拜而掩蓋;在台灣,被侵略的焦慮主控討論,放大戰爭圖像的假新聞與疑美論各自獲得關注;香港輿論因疫情稍冷,但其實兩地人民早在2019年就有過高度共感時期。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百度搜索關鍵詞雲。(取自端傳媒)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百度搜索關鍵詞雲。(取自端傳媒)

【香港】無根的確診者

香港新一波疫情嚴峻,2人以上聚會就遭限制,社會連結再次被無情截斷,但確診的外傭面臨更辛酸的處境,原先一週僅有一天的喘息空間被狠狠限縮,染疫後更被視為需要抹滅的累贅,已有不少流落街頭的情況發生。

恐懼讓人們彼此成仇,地狹人稠的香港,防疫資源早已不勝負荷,本就處於弱勢的移工又會因此遭遇多嚴重的苛待?此文揭露香港外傭的處境,而人們必須正視移工不堪的生活條件也是疫病嚴重破口之一,這在亞洲各國都有先例,唯有同樣重視他們的權益和處境,才能共同守住防線。

2022年2月20日,兩位外傭於嚴寒又下雨的情況之下,在銅鑼灣的天橋上休息。(攝:林振東/端傳媒)
2022年2月20日,兩位外傭於嚴寒又下雨的情況之下,在銅鑼灣的天橋上休息。(攝:林振東/端傳媒)

【Herstory】戰爭中的烏克蘭女性

烏克蘭戰事爆發後,新聞不乏「女性提槍上戰場」的故事,相比起戰爭前線的婦孺受害者報導,這類敘事不爭取憐憫,而是旨在凸顯戰爭情勢逼人,激起民眾反抗意志與外界關注者的好奇心。但在戰爭下的女性,當然不只有「脆弱受害者」和「戎裝上陣」兩種形象,女性也不可能遲至戰爭爆發之際,才突然覺醒成為保家衛國的戰士,不同年齡與處境的烏克蘭女人,她們如何看待這場戰爭?又正在以什麼角色參與這場戰鬥?

戰事爆發不久,此文雖不到深入全面,但仍希望藉此有個初步理解。走走也會繼續關注烏克蘭女性的戰爭故事。

2月24日,一位女生走在烏克蘭基輔街上。 (新華社记者 李東旭/圖)
2月24日,一位女生走在烏克蘭基輔街上。 (新華社记者 李東旭/圖)

【一個點子的誕生】我們與烏克蘭的距離

位於東亞的我們,對烏克蘭通常比較陌生,不過就如同台灣電子產品遍布世界,烏克蘭近年也發展出不少優秀的科技企業,默默成為大家熟悉的夥伴。此文整理出幾個知名的遊戲、工作軟體等服務,我們與烏克蘭的連結比想像中還近,在這個時代,極少數人能自外於戰火影響。 (相關報導: 烏克蘭被入侵後,兩個俄羅斯朋友這樣回答我 更多文章

科技公司Grammarly創立於烏克蘭。(截自官網)
科技公司Grammarly創立於烏克蘭。(截自官網)

【社群熱議】

關於烏克蘭,走走最後只想分享一系列烏克蘭人們與寵物相擁的照片,世道愈艱難,愛的光輝就愈溫暖。祝福他們永遠都不會被迫與毛小孩分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