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走走》波士頓會有一位台裔女市長嗎?不做模範少數的 Michelle Wu

父母來自台灣的吳弭是2021年波士頓市長選舉的熱門候選人。(AP)

文/ TUTU(駐美自由撰稿人)

2013年第一次在美國競選公職的時候,華裔候選人吳弭(Michelle Wu)被很多人提醒,她可能會輸。「而且是出於我無法控制的原因——我太年輕了,我不是波士頓出生的,我是亞裔,我是女性。」她對《波士頓環球報》回憶。如今,她成了2021年波士頓市長選舉的熱門候選人。

今年36歲的吳弭出生於芝加哥南部。家裏四個孩子,她是老大,讀書、求職都循著亞裔移民二代的標準模範路線:全優成績高中畢業、獲總統獎學金進入哈佛大學,接著去諮詢公司做金領工作。吳弭多次對媒體表示,她成長在一個不鼓勵談論政治的華人家庭——祖父母輩因戰爭從中國大陸遷往台灣,父母在1980年代,來到美國謀生。

「在我的家庭裏,我們不僅僅是迴避時事和政治,而是完全不被允許談論這些。因為擔憂談論政治帶來的風險,並且對政府充滿了懷疑和不信任。」

塑膠袋裝著母親被撕碎的尊嚴

轉折發生在父母離婚,以及母親出現精神疾病症狀之後。母親時常以為自己還在台灣戒嚴期間的白色恐怖之下,臆想自己被「一個實體」監視。而家裏兩個妹妹尚年幼,吳弭於是辭去在諮詢公司的工作,返回芝加哥,做妹妹的法定監護人,一邊經營茶葉店,一邊照顧母親和家人。

她回憶當時開店,花了幾個月時間跑上跑下才辦完手續、拿到執照。而為了母親,在醫院和社會福利機構之間奔走時,更發現「深受官僚主義荼毒的系統是如此令人絕望。」

她深深記得母親第一次入院時,醫院的工作人員遞給她一個塑膠袋,裡面裝著母親的物品:用剪刀從母親身上剪下來的衣服碎片。 母親用中文不斷說,不想在男性工作人員面前脫衣服,但沒有選擇。「那個塑膠袋裝著她被撕碎了的尊嚴,」吳弭對《波士頓環球報》回憶,「我真的覺得很無助,好像我們的系統是在逼迫我放棄一樣。」

母親的經歷是吳弭投身政治的關鍵。(AP)
母親的經歷是吳弭投身政治的關鍵。(AP)

後來,吳弭在數次競選活動中都提及當年的經歷,並表示這是她從事公共服務的主要原因:「說正確的話、維持『政治正確』的公共項目是不夠的,要盡可能地消除語言和文化的障礙,和需要幫助的人民真正連結在一起。」

2009年,她帶著病重的母親和妹妹返回波士頓,進入哈佛法學院學習,師從左派法律學者伊莉莎白·華倫(Elizabeth Warren)。金融風暴餘波尚在,當時的華倫因被委任金融消費者保護等工作而成名,吳弭一邊跟隨華倫求學,一邊在時任波士頓市長托馬斯·梅尼諾(Thomas Menino)的行政和財務辦公室做兼職工作,起草在金融危機後開辦中小餐飲企業的法規指南。

從「不被看好」到持續高票的亞裔女孩

2012年,華倫宣布參選聯邦參議員,剛剛拿到法學博士學位(J. D.)的吳弭加入了華倫的競選團隊,負責少數族裔和社會邊緣人士的動員工作。一年後,吳弭本人宣布參選波士頓市議員,成為了那個「不被看好的」、亞裔、女性、非波士頓出生的年輕候選人。 (相關報導: 世界走走》手榴彈與性感內衣:在矛盾與創傷中面對自我的「獨眼女俠」 更多文章

結果,她擊敗了18個競爭者,成為新當選的兩位議員之一,並在此後的每一次連任選舉中都高票當選。2016年,年僅三十歲的她成為波士頓市議會議長,改寫了華裔女性在美國的從政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