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口連續兩年負成長,去年新生兒僅15.3萬人,創下歷史新低。今年適逢虎年,新生兒人數將進一步下滑。前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簡立峰出生的年代,新生兒約42萬多人,他屈指一算,30年後新生兒可能不到5萬人,這是最大的危機。他感嘆,「台灣面臨嚴重的人口懸崖,但對國家人力長期規畫幾乎空白。」
簡立峰曾擔任中研院資訊科學所副所長、台大教授;他是Google台灣第一位員工,後來成為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任內將台灣發展為Google亞太區最大研發基地,2020年1月退休時,Google台灣規模達3000人。退休後,簡立峰成為新創事業導師,輔導30多家新創事業,目前為appier獨立董事、iKala董事。
台積憂人才短缺 國家人力長期規劃空白
最近從「護國神山」台積電到聯發科等大企業紛紛憂心人才不足。簡立峰曾多次參與全國科學及技術會議,他說,「人才不足的問題幾乎年年都會討論,台灣很快就要面臨人口懸崖了,但在國家長期人力規劃上,目前幾乎是空白。」
台灣少子化趨勢驚人。簡立峰回憶,「自己出生的年代,當時新生兒總數約42萬人,如今新生兒總數降至15.3萬人,大約是50多年前的3成;展望未來,這15萬新生兒長大之後,生下的子女總數可能不到5萬人。試想,屆時台灣如何以一年5萬個新生兒來支撐企業界龐大的人才需求?」
「我們是小國,但數十年來都採取大國戰略,好像我們是大國。」簡立峰指出,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每家企業都不斷擴張,都要找最好的人才,但是,現實上,台灣30年後每年新生兒不到5萬人,這是最大的危機。
人口少的國家如何發展經濟?可向北歐看齊
資源少、人口少的國家,要如何發展經濟?簡立峰指出,「看看北歐,過去30年來芬蘭每年出生人口約5萬人,國家競爭力在全球名列前茅,也發展出知名的跨國企業如諾基亞。北歐許多國家人口規模小,人均所得高,消費水平高,生活品質也高,值得台灣學習。」
「國家發展策略應朝向高知識密集產業和高消費產業。」簡立峰認為,「人口少的國家應把人才集中在戰略產業,走高知識密集產業,發展內需市場,由於人口少,必須發展高消費的產業。」
長期戰略 發展高知識密集與高消費產業
「現在正處於轉型期,變化非常大,機會多得不得了。」簡立峰指出,「現在的數位產業、數位經濟蓬勃發展,工具發達,如果你有能力,可以直接進入數位世界,這是沒有國界的;不過,這樣的能力,台灣只有少數人有,多數人仍生活在數位孤島上。」
1995年之後出生的Z世代主要生活在數位的環境中,為何說台灣具數位創新能力的人是少數?簡立峰解釋,許多人會使用數位工具瀏覽,但不能夠用數位工具來創造,也不能影響別人。舉例來說,目前很熱門的NFT(Non-Fungible Token,非同質化代幣),有人製作一個NFT,一夕致富,從此可以不必再工作了。有人製作一個成功的影片,瞬間吸引數千萬人觀賞,這種影響力是可以超越國界的。
(相關報導:
名人真心話2》台灣如何布局元宇宙?簡立峰指路:靠2000萬人難以支撐一個平台
|
更多文章
)
然而,在現實生活與網路世界不同。簡立峰說明,「現實生活裡,我們多數生活在中文世界裡,而且我們的數位創新能力對鄰近廣大中文世界沒有影響力,那不就等於是生活在數位孤島!」
台灣面臨兩大問題 人口懸崖與數位孤島
「從人口懸崖到數位孤島,這是台灣面臨的兩大問題。」簡立峰說,這兩大問題都不是短期內可以解決的。「前幾年我比較悲觀,但是看到一些數位經濟新創成功案例,現在我不悲觀了!」
簡立峰現在比較樂觀,因為看到年輕世代在數位經濟的成功案例,這些新創事業是在天然條件不佳的情況下發展出來的,例如appier、iKala等,他們規模小,屬於知識價值產業,聘用的人不必多,但員工薪水高,具有高消費能力,很敢花錢,有助於提升內需產業。
多年來,台灣存在低薪的問題。簡立峰分析,「我們過去是老闆賺很多,員工普遍低薪,老闆賺到錢又拿去投資,而台灣的內需市場一直被壓抑,表面上經濟成長的數字亮麗,這些經濟成長果實主要分配給股東,不是一般民眾,而表現好的上市櫃企業,外資持有比率高達8成。這意味著這些好企業的價值,主要由外資享受。」
「台灣的經濟發展以出口為主,但不能低估內需產業的重要性。」簡立峰指出,外國人到餐廳吃飯,習慣給小費,這是為了鼓勵服務人員提升服務品質,用服務創造價值。服務人員感受到尊重,會提供更好的服務,提升服務的價值,這樣才能把內需產業拉起來。台灣以出口為主,拚命要降低成本,這是傳統製造業的思維,但發展內需產業,以服務創造價值也很重要。
新創產業市值高於營收 投資人賭一個夢
數位經濟新創產業與傳統製造業大不同。簡立峰舉例說,許多傳統製造業營收很大,但股票市值不高;新創產業以appier為例,市值很高,營收很小,其市值是營收的10倍以上。這類新創產業具有高成長性,先不以獲利為目標,投資人賭的是一個未來。
「新冠疫情加速數位轉型,機會來了。」簡立峰說,數位經濟可以幫傳統產業進行數位轉型。在中美競爭下,傳統產業又回來了,台灣似乎有一個新的交集點,新舊產業如何交集互動是關鍵。這段期間,傳統產業賺到了錢,要推動數位轉型,但缺乏人才,這帶來許多新機會,新舊產業間的互動值得觀察。
半導體學院短期救急 長遠應引進國際人才
企業界對人才問題憂心忡忡,總統蔡英文指示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全力協助,在最短時間內成立半導體學院,能發揮多大效果?簡立峰認為,「台灣各個產業都缺人才,半導體是台灣最重要的產業,政府有責任協助解決人才短缺問題,但長期而言,企業界必須做好準備,引進國際人才,目前成立半導體學院是短期救急的作法,不見得足夠。」
政府火速成立半導體學院,為何只能救急?簡立峰指出,「未來台灣每年新生兒更少,這些孩子長大後可以選擇的機會很多,他們在台灣可以做全世界的工作。大家以為台灣最好的企業一定可以找到最好的人才,未來這樣的原則會被打破,因為台灣的菁英人才可以在台灣為全球最佳的企業工作,這些菁英的機會很多,而跨國企業的薪水為本土企業的數倍以上。」
化危機為轉機 世界級企業應在全世界找人才
「世界級的企業必須到全世界找人才。」簡立峰強調,台積電赴美、日投資設廠,可以聘用當地優秀人才,而聯發科在印度、歐洲、北京都有研發中心,可以把人才國際化。透過這些有競爭力的大型世界級的企業協助台灣人才國際化,可以找到好的國際人才,甚至引進國際人才到台灣。
「因應人才短缺,可以化危機為轉機。」簡立峰建議,台灣應該趁半導體競爭力極佳時,引進國際優秀白領人才。目前企業要引進國際優秀白領人才,有一些困難要突破,例如,薪資問題要跟上國際的水平,其次,台灣各項生活條件有待提升,如果同時有大批國際白領人才到台灣,未來在高雄或新竹可以形成聚落,那麼可以帶動本地高消費的服務業。以新加坡或北京為例,國際級白領人才搭飛機降落之後,就有專業服務團隊包辦一切的生活照應,包括居住、孩子教育等。如果台灣一年有數萬個這類國際高階白領人才進駐,自然會帶動這樣的服務業。
台積電、聯發科等國際級企業已經在做準備。簡立峰指出,民間企業的腳步比政府快,化危機為轉機,長遠來看,可以樂觀看待。不過,要發揮效果,政府必須做好配套協助。
以新加坡為例,他指出,這個城市國家的人力資源有限,有一段時間大量引進外籍白領人才,後來本地人開始抱怨外籍人才影響了本地人的就業機會,因此新加坡政府採取動態調整,在不同時期有不同作法,目前規定企業必須至少聘用15%的本地人才。
從新加坡的例子來看台灣,簡立峰說,「具國際競爭力的企業,有能力引進國際人才。政府可要求大型企業聘用人才時,要引進一定比例的外籍人才;跨國企業在台設研發中心徵才時,政府也可以要求引進一定比例的外籍人才。」
引進外籍白領人才 政府現在就應規畫配套
30年後,如果新生兒不到5萬人,那麼另外5萬的人才缺口該如何彌補?簡立峰指出,「因應人才短缺的問題,現在就要開始進行,鼓勵企業引進外籍白領人才的配套措施要從現在開始做,政策上每年訂定明確目標,例如今年全台增加3000名外籍白領人才,明年增加5000人,逐年調高額度,30年後可能增加5萬人,如此才可能補足人才短缺的問題。」
今年是虎年,新生兒人數將進一步下滑。簡立峰有感而發指出,「早在20年前,即有學者針對人口懸崖提出警告,但是這些年來,政府有提出對策嗎?人口政策牽涉的是20-30年的問題,政府首長大部分忙著解決眼前的問題,很少想到這麼長遠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