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的權威戰史專家、澳洲裔英國記者馬克斯維爾(Neville Maxwell)認為,兩國軍隊在邊境對峙很危險,甚至可能導致第二次中印戰爭。那麼這種風險到底有多大呢?
1962年短暫的中印邊境戰爭以中國在戰場上大獲全勝並迅速收兵告終。印度和中國官方均就目前中印邊境軍事對峙警告說,今非昔比,現在已經不是1962。那麼今天的國際地區和國內態勢和1962年有何不同?
中印邊境和歷史爭議
中印兩國邊界全長約2000多公里,分為東、中、西三段。但因為歷史原因,全段邊界從未正式劃定,主要爭議在東段(從中國、緬甸、印度三國交界處起向西到中國、不丹、印度三國交界處)。

中印邊境東段爭端,是中方認可的傳統習慣分界線與中方不承認的、由英帝國統治印度時期所劃「麥克馬洪線」之爭。這一爭議領土面積為9萬平方公里,相當於兩個半台灣島陸地面積,基本由印度佔領。
上世紀40年代末,在高漲的民族主義運動中印度從大英帝國獨立。新獨立的印度認為,印度有權繼承原來大英帝國聲稱的所有領土。中國的學者稱,印度乘中國抗日戰爭、內戰(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韓戰)等機會,不斷侵佔中國西藏領土,特別是藏南地區。
50年代初,解放軍在進入西藏後,中國與印度領土接壤一系列領土爭議開始凸現,雙方會談破裂。特別是1959年達賴喇嘛逃亡印度受到庇護後,中印兩國開始交惡。中國指責西藏反共游擊隊方便地利用喜馬拉雅山口進攻西藏並從這裡撤回印度北部。
許多歷史學者指出,1962年中國處於內外交困時期:在國際外交上,結束「抗美援朝」不久的中國和美國處於無外交關係敵對狀態;和過去國際共運集團領導蘇聯開始分道揚鑣、意識形態論戰,關係日趨惡化;在國內面臨「大躍進」後3年經濟困境、金門炮戰後的台海危機,等等。在國際上,印度作為不結盟運動領袖左右逢源,得到蘇聯和美國等各方聲援和支持。但當時,美蘇正經歷古巴導彈危機。
1962年邊境戰爭

上述問題也讓當時的印度領導人和軍方誤判了中國領導人的決策可能性,以及中國解放軍在遠離基地的高原地區的作戰包括後勤能力。英國記者內維爾·馬克斯維爾(Neville Maxwell)認為,當年印軍在民族主義的推動下,不斷實行「前進政策」向前推進建立軍事據點,甚至越過麥克馬洪線前進到藏南其它地區,雙方小規模邊境摩擦愈演愈烈,互相指責對方發動進攻。
10月20日開始,中國在一系列外交警告和交涉無效後,開始了中方所稱的「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印度方面稱之為「瓦弄之戰」)。到11月21日,中國軍隊已經迅速擊潰正面戰場上印軍所有主力部隊,隨後22日宣佈單方面停火並撤軍到傳統控制線以北20公里處。印軍在戰場慘敗後也接受了停火建議。
在這場一個月的戰爭中,根據目前公開資料,後勤增援困難的解放軍僅動用了兩支駐藏師級部隊,未使用空軍和坦克等重型武器,死亡722人,傷1697人,死亡級別最高的是副營級軍官。 (相關報導: 印度史上第二位「賤民」總統柯文德:貧困苦學 為弱勢族群發聲 | 更多文章 )
而有空運和其它後勤支持的印軍陣亡及失蹤人數超過3000人,被俘3968人,還有1000多人受傷。印軍3個旅被殲滅,3個旅受到重創潰退。(印軍主力部隊包括曾參加二戰北非阿拉曼戰役幫助擊潰納粹德軍隆美爾部的第4師3個旅。)一名少將旅長陣亡,另一名少將旅長被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