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駿觀點:馬英九不能不認清「九二共識」已無可操作性

作者認為,Made in Taiwan的品牌在世界上越響亮,台灣在面對大陸時,就越有籌碼,前總統馬英九(見圖)的眼光一直聚焦在經濟領域的ECFA,忽略了政治才是引導經濟的最關鍵力量,視界不足,籌碼有限。(資料照,盧逸峰攝)

馬英九在8月22日發表有關兩岸關係演說,一開頭就引用「國際危機組織」(International Crisis Group, ICG)的統計數據,「過去17年來,臺灣海峽8次被ICG列入情勢惡化區,4次在陳水扁總統任內,4次在蔡英文總統任內,我任內完全沒有。」然而,國民黨或馬英九的兩岸路線在2014年開始潰敗,迄今未能再勝,應為不爭的事實。

大陸的民國派人數與聲勢在2012至2014年初達到高峰,原本應是台灣方面或國民黨的重要資產,但在太陽花荒謬劇爆發後,開始退潮。太陽花學運明顯是對馬英九的兩岸政策第一波的大反彈,政策失敗不容否認。馬是否應同時反省何以致此的原因,改過矯弊,不是光顧著吹牛,才比較有建設性與積極性?

Made in Taiwan的品牌比ECFA重要

台灣最重要的經濟命脈應在產業的發展,這應反映在Made in Taiwan的品牌與產品質量升級,以提升台灣獨有的經濟競爭力,ECFA可以幫台商賺錢,但未必能幫助台商提升全球競爭力,而且有可能讓大陸掐住台灣經濟命賣的要害,在面對大陸談判時,底氣較虛。Made in Taiwan的品牌在世界上越響亮,台灣在面對大陸時,就越有籌碼,馬英九的眼光一直聚焦在經濟領域的ECFA,忽略了政治才是引導經濟的最關鍵力量,視界不足,籌碼有限。

被馬英九視為自己總統任內最重要施政之一的ECFA,帶給台灣的利益相當有限。(新新聞資料照)
ECFA被馬英九視為自己總統任內最重要施政之一。(新新聞資料照)

只有政策,沒有戰略

馬英九說:「我過去採取的對外政策大戰略是『和陸、友日、親美』三個主軸,同時維持兩岸『不統、不獨、不武』與『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現狀,……但因應局勢變化,可微調為「親美、和陸、友日」。」

這是一個沒有針對問題、提出務實解決之道的政策,夠不上戰略的層次,是以「擊鼓傳花」的方式拖延逃避問題,所走的「一中各表」路線,長期以來要求中共正視與承認中華民國的存在,在兩岸框架中宣稱保衛中華民國主權,寄望兩岸互不否認主權,是把兩岸之爭變成主權之爭,既未抓到兩岸問題的本質,又恰恰為蔡英文所界定之「1950年以來之『中華民國台灣』」引路,且鋪下了紅地毯。

「不統、不獨、不武」實質上是「不敢統、不敢獨、不能武」,堪比葉明琛的「不走、不降、不死、不守、不和、不戰」。馬英九在兩岸政策上缺乏真正的戰略,只有口號式的主張,沒有系統周延而能向大陸擴張力道的論述。

兩岸問題的總根子是政治的分歧所引發的統治正當性之爭,經過70多年,已經增添了人民生活方式與國家民族發展模式之爭的內涵。中共是堅決要消滅中華民國與國民黨,甚至竄改中華民國史的,只要其政黨屬性不變,政治體制不改革,台灣永遠會有被武統而一國兩制的危險。這點馬英九應該清楚。

李登輝打出的「兩國論」是一石多鳥的牌。(新新聞資料照)
作者認為,所有台灣方面包括國民黨的兩岸戰略與政策,若不能「以和平方式」合理面對與解決這個問題,都是抓不到本質,不務實際,即便是前總統李登輝(見圖)所提出的「兩國論」都是枉然。(新新聞資料照)

所有台灣方面包括國民黨的兩岸戰略與政策,若不能「以和平方式」合理面對與解決這個問題,都是抓不到本質,不務實際。不管是「兩國論」、「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中華民國台灣」、「親美、和陸、友日」、「聯美抗中」,皆必枉然。 (相關報導: 台灣民意基金會民調》6成民眾不認同首戰即終戰 這2黨支持者除外 更多文章

政治對話必須站在「兩岸一中」立場

只要台灣方面站在「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中性事實上,兩岸基本就會有和平,開啟公開的政治對話,更容易維持和平,大陸無法逃避,或把持議程,藉此可催化情勢的化學變化,讓大陸自己開啟政治體制改革(不是我們改變他們)。民進黨台獨路線甭談了,馬英九的路線也是消極不敢作此主張,不就是五十步與百步之差嗎?在台灣內部敗績累累,甚至今年已被黨內實質推翻了,還有什麼好吹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