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服務型機器人,許多人腦海裡第一個冒出的名字應該是軟銀(SoftBank)推出的「Pepper」。在機器人這場戰役中,似乎已是專屬德國、日本、美國之間的國家級角力戰,而其他國家只能在後勤備援上貢獻一己之力。
事實上,在台灣也有業者積極開發服務型機器人,它的用途不像 Pepper 大多著重在「陪伴」、「娛樂」的角色,而是真的能進駐在零售、銀行等服務業店頭的商用型服務機器人。做出全台灣第一個商用服務機器人的三緯國際,已經將這款機器人放到特力屋、兆豐銀行進行短期試驗,未來還將與更多服務業者合作,甚至已經有美國龍頭連鎖超市埋單,知名連鎖服飾通路也在洽談中。
新金寶集團轉投資的三緯國際,主要係發展各種在集團本業之外的新硬體產品,目前最為人所熟知的產品為 3D 印表機;不過,除了 3D 印表機之外,近期該公司也將主力放在開發機器人產品上,原因無他:這是一片藍海市場。
要切入藍海市場,第一步就是要搶快。三緯國際的母公司來頭不小,金仁寶集團是科技業電子五哥之一,挾著母公司在 OEM 代工的優勢,三緯國際從 2014 年開始開發,能搶先台灣其他系統廠商,快速開發出產品並將其推到商用市場。
工業機器人台灣沒機會,服務機器人才是藍海
三緯國際研發總管理處襄理林傳凱指出,根據美國銀行調查指出,2020年整個服務型機器人的產業規模會達到830億美元;國際機器人聯盟(IFR)先前的資料也顯示,2014~2014年服務型機器人產業規模的年複合成長率(CAGR)超過10%(2010年為107億美元,2014年為320億美元),預估全球服務型機器人市場將持續成長。「工業型機器人已經被日本、德國壟斷了!」,林傳凱指出,服務型機器人的任務、目的、應具備的功能及規格等,目前都還未被產業明確定義。
林傳凱解釋,隨著人口老化、薪資高漲,服務型機器人可協助分擔部分勞動與服務工作,減緩服務人力不足問題。大家都知道服務型機器人會是個未來趨勢,只是不知道如何定義它?又能怎麼用、用在哪裡?因此有志者可以盡情去想像它的使用情境,想像它的應用方式,「這還是一個很大的空白。」
藍海市場空間大,競爭者眾,一時之間還無法劃分地盤,同時,林傳凱也直言,目前市面上的服務型機器人,保守估計有六成的功能都還只是噱頭,例如可愛的外型、自由活動的雙臂,雖然看起來有趣,卻無法真正發揮效益。
因為把「實用性」放在第一位,所以三緯目前還不急著做出人型機器人,他們的看法是:目前看到的人形機器人沒有用處,就連機器人的雙臂其實也都沒有用。
林傳凱也發下豪語,三緯國際把這種情況扭轉成「七比三」,亦即三緯所開發出的服務型機器人有高達七成的功能都具備實用性,剩下三成功能才是吸睛的噱頭。 (相關報導: 成為百萬富翁、買了藍寶堅尼,人生就會快樂嗎?Ruby on Rails發明人告訴你富人世界的真相 | 更多文章 )
「歐美市場傾向使用功能性的產品,機器人的兩隻手揮來揮去,其實根本沒有實質功能,甚至還可能會打到人。」舉例來說,目前 Pepper 機器人在商場上的應用,都是在 Pepper 胸前置放一台螢幕,透過螢幕上的字幕及選單來與客人互動、交換資訊;不過,Pepper 的身高大約只有 120 公分,一般成人必須俯身、彎下腰來確認螢幕上的內容,在實際用場域中,其實很不符合人體工學。因此,三緯國際的服務型機器人是將螢幕放在最上頭,且螢幕是用仰角的方式呈現給顧客,讓顧客只要稍一低頭即可清楚看到螢幕上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