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滿櫃新衣卻繳不出水電帳單…她挑戰三個月只穿戴33件單品,親身實驗引起全球仿效

部落客蔻特妮‧卡佛 (Courtney Carver)所進行的333精簡穿搭計畫,在世界各地引起風潮(示意圖/Unsplash)

在精簡個人物品的過程中,家裡有個我置之不理好一陣子的地方——我的衣櫃。我實在不想碰。家裡只剩下衣櫃,是我可以一再從這兒或那兒挑出一、兩件雜物的地方,畢竟,服飾是必需品,人總得穿衣服。當我終於決定把衣櫃納入簡化之旅的一環,我知道自己不能從衣櫃的外圍漸漸向內層進攻。慢慢清理衣櫃的雜物是行不通的。幾十年份的服飾不僅塞進了我的衣櫃,也進駐了抽屜、車庫裡的紙箱及家裡的各個角落。我決定豁出去,給自己一項挑戰。

我在2010年展開了一項簡單穿搭術的挑戰,我稱為「333精簡穿搭計畫」(Project 333)。我決心釐清自己究竟想要怎樣的服飾,並篩選出應該留在衣櫃裡的衣物。我給自己的挑戰是:三個月內只能穿戴最多三十三件單品,包括衣服、首飾、配件以及鞋子(大多數人看到這一項就打退堂鼓了)。我沒把內衣褲、睡衣、居家休閒服、運動服列入計算。話雖如此,只有我實際穿去運動的衣服,才能歸類為運動服飾。瑜伽褲就是在瑜伽課穿的褲子。如果瑜伽褲主要是穿去買菜或跑腿,就得列入三十三件單品的計算項目。我在網路上分享了簡化穿搭的想法。有的人覺得我太誇張,有的人覺得我瘋了,也有的人想共襄盛舉。起初,有大約一百人回應說:「我也要。」他們在我那一篇部落格文章底下留言,說他們也要加入挑戰。有的人想在自己的部落格或社群媒體上分享他們的體驗,所以從一開始就擁有這樣的支援網絡真的很棒。

挑戰了大約一個月後,一位美聯社 (Associated Press) 的記者打電話給我,說想撰寫「333精簡穿搭計畫」的新聞稿。在北美及其餘地方的幾百家報社和網站也有報導。這項挑戰的消息可以在媒體和網路上瘋傳真的很教人興奮,但也很驚人!我還在學習如何以少少的服飾完成穿搭,在精簡衣櫃的領域裡,我自認絕對不是什麼專家。

精簡穿搭vs. 超支血拼,哪個才是嚴苛挑戰?

各界的回應不全然是正向的。一篇報導引述了《Vogue》時尚雜誌行銷總監對333精簡穿搭計畫的評論:「很嚴苛,不適合大部分人。」或許有的人會因此認為這項挑戰很瘋狂或不可能辦到,但明明就有很多人發現事實恰恰相反。你可以說那很怪、很瘋,但絕對不是嚴苛。以較少的單品來穿搭並不是犧牲,令人意外的是,多數人覺得這項挑戰的難度沒那麼高。真正的嚴苛是,拿我們錢包裡沒有的錢去買我們不穿的衣服。我們用牛仔褲尺寸來評量自己的價值,用資產淨值來決定自己的分量,這才叫嚴苛。

333精簡穿搭計畫一開始是我的個人挑戰,目的是終結衣櫃的亂象,進一步定義「夠用了」對我的真正意義。一百位讀者參加了挑戰,也引起一位記者的興趣。自從2010年我開始這一項穿搭挑戰之後,便經歷了巨大的轉變。簡單清爽的衣櫃不只改變我的穿搭,更全面翻轉我的生活,也徹底改寫了自己與物品及購物之間的關係。

顯而易見的外在變化有:早上輕鬆省事、可以準時就緒、閒暇時間變多、省錢不再添購、更常得到讚美。 (相關報導: 就算穿上美衣,你也不會變成時裝女星…專家:別再刷卡「買理想」,真正需要的東西會讓你成長 更多文章

當然,還有意義更重大、改變人生的內在變化:我的罪惡感和決策疲乏(decision fatigue)雙雙下降,神清氣爽。天天目睹自己花了多少錢購買不穿或不愛的衣服,只令我消沉。將那些衣物掃地出門,罪惡感也隨之而去。我更能專注在自己真心重視的事物上。現在我的週末時間不會被購物消耗殆盡,不會在網路搜尋最划算的商品,得到更多時間思量自己真正的興趣是什麼。我的自信開始建立在我的真實樣貌之上,而不是我的衣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