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主義加上性別歧視!報導中國的亞裔女記者,今年遭遇前所未有的網暴

參加中共二十大活動的中國媒體記者(資料照,AP)

2022年,供職於西方媒體並報導中國的華裔女性記者遭受了前所未有的人身攻擊和網絡霸凌。從行為模式上看,攻擊者大都來自中國大陸,攻擊內容和形式高度一致,並且尤其針對活躍在媒體、智庫以及人權組織的華裔女性。受害者和觀察人士認為,除了民族主義和沙文主義因素之外,盛行於中國國內某些群體的性別歧視和厭女主義,更加劇了對敢於批評中國政府的女性知識分子的集體性攻擊。

2022年11月,澳大利亞戰略政策研究所(Australian Strategic Policy Institute,下面簡稱ASPI)的一份報告指出,來自中國的有組織的一系列以性暴力,恐同和種族主義為特徵的網絡攻擊,正愈演愈烈。這些攻擊的對象,大都針對生活在包括澳大利亞、英國和美國在內的西方國家的亞裔女性,而從業於傳媒、智庫、非政府組織的亞裔女性首當其衝。

這份報告是該研究所於今年6月名為「優秀亞裔女性成為中共全球網絡鎮壓新目標」的報告的後續研究結果。今年6月,ASPI的調研報告就已發現,中共的網絡霸凌和抹黑行動,尤其針對那些批評中國政府的亞裔知識女性,包括記者、研究員以及人權活動人士。自上份報告出台以來,這些行動則變得更為肆無忌憚,層出不窮。

中國國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美聯社)
中國國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美聯社)

民族主義和性別歧視的雙重夾擊

2021年年底,中國官媒《環球時報》發表一篇名為「他們投靠西方媒體,在同胞和祖國的背後放冷槍」的評論文章,稱「近年來,包括《紐約時報》、CNN、BBC在內的一些媒體,炮製了不少針對中國香港、新疆、西藏、人權、女權、抗疫、互聯網、冬奧會等方面的虛假報導。」

該文這樣寫道:「這些報導背後,活躍著這樣一批華人記者,他們當中不少人在中國大陸出生、成長」,「原本,跨文化是這些人的突出優勢…然而,他們卻用報導給西方反華勢力遞刀子,在同胞背後開槍。」

該文接下來集中火力攻擊了幾位出生於中國大陸、供職於西方媒體的記者,其中包括《紐約時報》記者肖慕漪、馬格南基金會項目經理曹夢雯、前CNN記者沈璐、前BBC記者余心妍、數據新聞記者周優游、《紐約時報》記者秦穎、前BBC記者馮兆音、《女權之聲》創始人呂頻。

這些被攻擊的對象,均為華人女性。

其中澳大利亞戰略研究所前研究員許秀中,因為多次報導撰寫關於新疆集中營和強迫勞動事件,被來自中國的網軍霸凌得尤其厲害。水軍在網絡散佈了大量關於她「吸毒、說謊、濫交」的謠言,甚至配以各種侮辱性漫畫。

澳籍華裔前記者許秀中,因為持續調查新疆維吾爾人受迫害的事蹟,遭中國國安與網宣單位恐嚇、獵巫。(截自Youtube)
澳籍華裔前記者許秀中,因為持續調查新疆維吾爾人受迫害的事蹟,遭中國國安與網宣單位恐嚇、獵巫。(截自Youtube)

「蕩婦羞辱其實也是中共的老本色了,他們的媒體宣傳其實一直都是這麼幹的,」網絡名為「牆國反賊」的油管自頻道主「陶哥」這樣告訴美國之音。

陶哥平時在油管頻道製作一些批評中國政府的節目,也經常遭遇來自中國大陸的水軍騷擾謾罵,但是作為男性,他很少受到針對自己私德的攻擊。 (相關報導: 女生受教育不符合阿富汗文化?神學士禁止女性上大學,首都喀布爾出現罕見示威 更多文章

陶哥認為,對女性私德的造謠和攻擊,反映了中國很多男性根深蒂固的對女性的歧視。「他們對女性記者先進行蕩婦羞辱,炮製你生活中是蕩婦,所以你的報導也是不可信的。中共的宣傳系統,下面的網軍五毛,他們就認可這個價值觀。不能說中國人普遍都認可這一套,但是很顯然中共的網軍,宣傳系統,他們是很認可和慣用這一套的。這是他們的邏輯,他們的思路,我覺得這很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