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以為澳門只有葡式蛋撻!沒有吃到「澳門土生菜」,就不要說你去過澳門

去年澳門JW萬豪酒店邀請「澳門土生菜」名廚 Antonieta Fernandes Manhao,在自助餐中加碼推出多道經典土生菜。(圖/力報)

只要到澳門旅遊,「葡式蛋撻」絕對會出現在美食清單中,但真正的老饕,到了澳門可都指定要一嚐「澳門土生菜」的美味才不虛此行!

正因為澳門曾受到葡萄牙人的統治,中葡文化的交融不僅展現在建築上,葡萄牙人也將飲食文化傳到澳門。16 世紀初,葡萄牙人積極展開海上貿易,帶著橄欖油、臘腸、葡萄酒等故鄉的食材,乘船行經非洲西海岸沿岸地區、好望角、印度和馬六甲等地,並一路蒐羅在這些地方發現的香料,最後來到了澳門。在澳門落腳的葡萄牙人在此將葡萄牙的飲食習慣,加入海上航行發現的香料與澳門當地的食材與中式烹調方式,將原本相隔千里的飲食習慣與生活方式串連在一起。在這樣的背景下,在澳門就蛻變出「澳門土生菜」這樣獨一無二的菜系,「澳門土生菜」與傳統葡萄牙菜看似相近,卻又有截然不同之處,其中的差異也驗證了澳門多元且執著的一面。

澳門的「葡國菜」與「土生菜」有什麼差異?

(圖/cyberctm)
(圖/cyberctm

當你來到澳門的葡國餐廳,想一嚐道地的料理時,一定會因為「葡國菜」與「土生菜」這兩種「葡菜」感到困惑!這道難題可能連當地人都不知道該如何區分。其實「葡國菜」就是來自葡萄牙本土的菜式,「土生菜」則是以葡萄牙式的烹調為基礎,同時結合非洲、印度、馬來亞以及本地華人等各地的飲食烹調文化,所展現的一種獨特形式,可說是與「葡國菜」相當不同的地方菜系。

「澳門土生菜」:堅持保留食物最原始的美味

作為澳門獨特美食的「澳門土生菜」,特色是用豐富的配料烹調出揉合中葡特色的佳餚,背後更蘊含了澳門獨特的歷史背景與葡萄牙航海文化。

「土生菜」注重保持食物的原汁原味,不會以味精、雞粉和太白粉調味,但會使用不同的佐料和香料。常見的佐料有橄欖油、醬油、生薑、酸豆、椰汁、鹹蝦醬,並用天然芡汁來勾芡,亦會使用印度、印尼和東南亞等地的香料,像是咖喱、胡椒、丁香、肉桂、黃薑粉、番紅花等。

而且澳門曾盛產魚蝦,當時的土生葡人家庭會自製鹹蝦醬,他們的鹹蝦醬中會加入銀蝦、月桂葉、胡椒粒、辣椒乾等食材,製作方法與中式和馬來西亞式不同。

像是「大雜燴」這道菜,就是糅合多種中西食材的什錦鍋!(圖/力報)
像是「大雜燴」這道菜,就是糅合多種中西食材的什錦鍋!(圖/力報

不過這些「土生菜」的調味方式,都代表了葡萄牙帝國曾在印度地區、非洲、東南亞、南美洲等不少地方建立殖民地,因此在「土生菜」中,才會有這些象徵他國的飲食文化元素,可以說「土生菜」是各種文化匯集的結果。

不能對外公開的「澳門土生菜」食譜,反而面臨失傳危機?

「澳門土生菜」為何會在澳門盛行?主要是因為原先澳門當地的華人與葡萄牙人通婚、中葡混血兒的數量增加、不少土生葡人家庭聘用華人女傭,種種因素也促使中國飲食文化逐漸融入到土生葡人飲食文化中。

可惜的是過去土生葡人家庭的婦女會把家庭食譜世代相傳,有些食譜更成為家族的標誌。不同家族流傳的菜式各有風格,因此土生葡人的食譜並沒有統一的規範。因為食譜通常只在家族內部流傳,鮮少對外公開,導致一些「土生菜」因此失傳。 (相關報導: 澳門若沒被葡萄牙統治,恐怕改寫台灣歷史?澳門每個獨特的街道名稱都在見證歷史 更多文章

到了 2010 年,懂得烹調「土生菜」的人越來越少,但在 2012 年「土生葡人美食烹飪技藝」被列入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後,這個獨特的飲食文化受到不同機構設法保護和推廣,至今「土生菜」已經成為廣受遊客青睞的經典澳門美食。

有著「文化大使」名銜的 Chef Neta 對推廣土生菜不遺餘力,還經常受邀出國教煮土生菜。(圖/力報)
有著「文化大使」名銜的 Chef Neta 對推廣土生菜不遺餘力,還經常受邀出國教煮土生菜。(圖/力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