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約幾次會後突然沒下文?為何人會因了解而分開?心理師:讓關係變質的癥結在…

很多人深信,關係之所以會變質,是因為彼此的態度或價值觀不同、生活方式迥異,但實際癥結點卻是在...(示意圖非本人/pakutaso)

當現實與理想有所差距,失落就會油然而生。正視並接納這種差距的存在,就能減少失落帶來的難受。

一觸即破的泡泡

我有位結識多年的好友,他是一個幽默風趣、溫柔體貼,且相當聰明的男性,不僅交遊廣闊,也很懂得享受生活。讓大家不解的是,年過四十的他身邊卻總是少一個伴。

某次和他泡茶聊天時提到這件事,他自己也很困惑,每次剛認識一個女生他都覺得對方很好,也期待關係能有機會進一步昇華。但只要認識了一段時間,他就會開始覺得對方的缺點愈來愈多,彼此的行為模式差異漸漸擴大,價值觀也像是兩條碰不著邊的平行線。接著,就不由自主地想跟對方保持距離。

「我也不是故意的,但常常認識一段時間後,我就會莫名其妙地一直注意對方的缺點,然後就不想繼續跟她有接觸。不過,我覺得自己應該有滿大的問題,這樣下去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他深深嘆了一口氣。

現實與理想的落差

個人中心學派的創始者羅傑斯(Carl Rogers,1902-1987)認為,當一個人的「現實我」與「理想我」出現落差時,內在就會因為失衡而感到不舒服。

這種不舒服的感覺,其實就是「失落」。簡單而言,失落的產生是因為事實不如自己的想像,或者不及自己的期待而感到難受。

所謂「現實我」,是指一個人當下最真實的樣貌,包括與生俱來的各種特質、能力、限制與喜好等。

「理想我」則是個人期待自己能夠成為的樣子,這個期待可能出於個人的渴望,也可能來自周遭環境、家庭教育、文化氛圍所認同的主流價值,例如男生要讀理工科系,女生適合當護士或幼教老師,長子必須勇敢而堅強,長女要扮演類似母親照顧家庭的角色,月薪五萬元以上才是有價值的工作,對父母的所有要求與安排絕對服從才是孝順等。

「理想我」與一個人與生俱來的樣子無關,它重視的是被主流社會所認可的價值。

你是否活在他人的期待中?

一個人若活在「唯有達到某些標準才叫有價值」的世界裡,會過得相當辛苦。即使現在僥倖通過了某個標準,生活中也還有千千萬萬種標準等著你去跨越;若哪天無法通過標準,就可能掉入痛苦的泥淖裡。(延伸閱讀:為何許多名校畢業的學生,出社會後容易變成工作狂?

人往往因為「現實我」不及「理想我」而感到無力,覺得愧對他人,最後認為自己是沒有價值的。

考生因為成績不如期待而挫折;病人因為身體狀況不如自己所預期而無力;婚姻不若想像中的美好;收入無法令自己滿意;工作多年卻未能如期待的被升遷…這種因為無法達到某種標準而發生於個人內在的失落,在每年的農曆過年、家族團圓前後往往會到達最高峰。(延伸閱讀:面對親友的溫情攻勢?9個顧人怨問題回應法!

(示意圖非本人/pakutaso)
你常認為自己是沒有價值的?(示意圖非本人/pakutaso

對許多家族而言,過年就是各種比較的殘酷舞台,每被「關心」一次學歷、收入、婚姻、房子、車子,都是一種失落被放大強調的難堪。很多人想到接連幾天都要面對這種殘酷的對待,甚至會出現失眠、缺乏食欲、緊張焦慮、情緒低落等症狀(我將這樣的現象稱為「春節返鄉恐懼症」)。(延伸閱讀:無論比贏比輸都「假的!」 (相關報導: 老公婚前超浪漫、婚後卻只想「進洞」…新婚3個月卻比單身更苦,兩性專家這樣奉勸 更多文章

其實,當想像與現實有所落差時,失落的產生本來就是正常的現象。重點是,我們可以如何與這個失落相處,才不會因為失落而這麼不舒服?或者,如何減少失落的頻率與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