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在新冠疫情措施方面的重大轉向讓民眾措手不及,隨著時間推移,藥品不足、醫院人滿為患、甚至血庫告急等問題紛紛爆出。
公共政策專家對BBC中文表示,此次中國選擇開放的時間點非常糟糕,而且一直以來, 政府缺少清晰且明確的開放路線圖,準備明顯不足。
倉促的轉向
11月,中國各地包括上海和北京爆發大規模的抗議示威活動,反對嚴苛而又花樣翻新的新冠封控措施,有抗議者甚至喊出讓習近平下台的口號。
自12月開始,中國官方突然不再提堅持了許久新冠「清零」政策, 「清零」這個名詞也從官方會議和文件中瞬間消失,各地政府轉而大幅放鬆新冠限制措施。
11月11日,中國政府發佈了防疫「二十條」,放鬆了管控措施。12月7日,發佈防疫「十條」,進一步放鬆管控,包括縮小核酸檢測範圍,不再對跨地區人員要求核酸陰性證明和健康碼等。

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副教授吳木鑾對BBC中文表示,這次開放的時間點非常糟糕,本來就是流感高峰期,加上又有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可能形成「三疫大流行」(tripledemic)。
今年11月,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就曾在一次學術會議上表示,今年冬季,全球都面臨著新冠肺炎疫情和流感疫情疊加流行的風險。
紐約州立大學奧爾巴尼分校政治學教授陳澄指出,這次政府在出現抗議活動後突然放開管控,而且是在藥品到位和第四針開打之前,令不少人錯愕。
「原本支持放開的人已經對政府不滿,如今不少原本支持『清零』的人也對這次轉向感到不知所措。這種情況肯定會傷害社會對政府的信任,」陳澄對BBC中文表示。
陳澄認為,「二十條」出台就是政府準備轉向放棄清零的清楚信號,抗議活動其實給政府創造了一個轉向的機會。

「要放棄一個堅持已久,而且是被當作一個重大政績的政策並不容易,也難以給社會上仍然擁護『清零』的人有所交代,」陳澄說。 她說,不管有意還是無意,政策轉向過於倉促導致了目前的混亂,那些不願意放棄「清零」的人除了對政府不滿,也有新的指責目標。
近日,有聲音批評參與「白紙」抗議的人, 認為他們要為目前中國防疫的被動局面負責。
吳木鑾也認為,中國政府在疫苗普及和藥品儲備等方面準備不足。
「我不覺得他們有任何準備。國際上的經驗已經很清楚,最重要的準備工作就是給老年人打疫苗。另外如果藥品儲存足夠的話,大家怎麼會去搶呢?」
缺席的路線圖與社會契約
在放鬆管控前,許多國家會在正式開放前先提出一個路線圖,安排一個步驟接一個步驟要怎麼做。吳木鑾指出,政府會與民眾形成一個社會契約(social contract),但在中國完全沒有這個過程。
「大家都不喜歡疫情帶來的各種限制措施,許多政府就會說,你要我移除限制,那這個社會契約我們要重新做,基本做法就是打疫苗,從年紀比較大的人開始,然後慢慢放寬限制。」 (相關報導: 「煽動台灣恐懼,反而是幫中共宣傳」華府智庫獻策:不可過度逼迫習近平,台灣該打的是持久戰 | 更多文章 )
吳木鑾以新加坡為例指,去年6月,新加坡聯合領導抗疫跨部門工作小組的貿工部長顏金勇、財政部長黃循財和衛生部長王乙康在媒體聯名發文,提出關於疫苗接種、病毒檢測和治療的一系列計劃和方案,與民眾商榷,逐步邁向新常態。這是新加坡的「路線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