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成長越快,股票越容易上漲?《富比士》億萬富翁破除迷思,影響股市最重要因素是它

無論是新興還是已開發經濟體,GDP是反映經濟過去一段時間表現的好指標,但如果你期望GDP能預示市場方向,你可能損失慘重。(資料照/顏麟宇攝)

人們普遍相信,GDP必須強勁,股市才能帶給投資人豐厚報酬。某程度上的確如此(長期而言則不是這樣,在供給因素支配下,各類股的報酬率幾乎相同, 只是波動的過程可能差異很大)。但各類股在經濟周期的不同階段,表現可能顯著有別。

有些股票本質上是防禦型的,往往在GDP較弱時表現較佳,例如基本消費品、醫療以及公用事業類股就是這樣—但也並非處處、時時如此。景氣艱困時,人們通常會減少換電視及坐遊輪(景況較好但仍需節約的人,則可能放棄坐遊輪,改為買一台新電視),但一般還是要用電、買牙膏和阿斯匹靈。因此,防禦型股票在經濟疲軟時,表現往往優於大盤; 當然,歷史上此類股票還是曾經在經濟強勁時表現出色。

無論漲跌,股市領先經濟

但GDP推動股市上漲的觀念有兩個問題。首先,股市走勢領先經濟,而不是反過來。如果你等待經濟指標確認衰退或復甦後才買賣,你可能必須付出沉重代價。例如,美國經濟1981年整體表現良好,成長2.54%,儘管這年年中經濟開始衰退。股市知道經濟將衰退,這一年收低4.9%。GDP成長,但股市下跌!

這場衰退持續到1982年11月,這一年美國GDP萎縮1.94%,但股市開始反映將出現的復甦,領先經濟上漲—1982年收高21.6%。 GDP下跌,但股市勁漲!如果你只看GDP,期望它告訴你股市的方向,你會錯過這年的可觀漲勢。

2000年也發生類似的事,這一年美國GDP實質成長4.14%,大幅高於平均水準!但美股這年3月觸頂,展開大空頭首波跌勢,結果2000年跌9.1%,預示了2001年的經濟衰退。美股2007年觸頂,在2007年至2009年的經濟衰退開始前先行下跌。美國2008年GDP雖然接近持平,但仍成長0.44%;經濟略微成長,但這年美股重挫37.0%。

2009年,美股從3月開始上漲,但美國經濟要到第三季才恢復成長。雖然年底時經濟已恢復成長,但2009年美國GDP仍萎縮2.44%,美股則大漲26.5%。第三季GDP恢復成長的消息,是在10月底首度公布的。如果你等待這數據,你會錯過美股自3月低點上漲31.5%的走勢。無論漲跌,股市總是走在經濟前面。

第二個問題是:即使在經濟成長周期內,成長高於平均水準時,股市表現可能不如平均水準,反之亦然。1992年,美國GDP實質成長3.4%,高於平均水準,但美股這年僅上漲7.6%,表現顯著不如平均水準。1995年,美國GDP成長2.5%,低於1980年以來的平均水準,在整體好景的1990年代也是表現落後的一年,但美股這年勁漲37.6%—遠優於平均水準。 (相關報導: 2022升息重創全球房市,台灣撐得住嗎?專家曝3關鍵解析未來房價走勢,這1年是買房最佳時機 更多文章

這是怎麼回事?經濟強勁成長時,人們的期望有時還是會偏離現實。有時人們普遍預期經濟成長非常強勁—成長率遠高於平均水準,如果成長率高於平均水準但不如人們的預期,投資人可能大失所望。通常這不足以引發空頭走勢, 但足以令股市漲勢受限。反之亦然,有時人們預期經濟成長非常疲弱,但如果成長率低於平均水準但優於人們的預期, 股市走勢或許仍可受激勵。畢竟,中期之內,左右市場走勢的,是出人意表的事—無論好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