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彥霖「死因存疑」:香港「反送中」矚目死亡懸案獲法院裁決

陳彥霖的照片成了香港示威的符號(BBC中文網/Getty Images)

香港法院一個陪審團針對15歲少女陳彥霖死亡案件作出死因研訊裁決,五人陪審團一致裁定她「死因存疑」。這起案件被視為反對《逃犯條例》修訂示威當中最具標誌性的案件。

陳彥霖的全裸遺體於去年9月下旬在九龍東南角海面被發現,當時正值「反送中」示威衝突激烈之際,不少示威者認為其死因與示威有關,紛紛呼籲徹查,陳彥霖生前就讀的大專學院被質疑隱瞞真相,遭受示威者衝擊破壞。

經過十幾天聆訊,香港死因裁判法庭裁判官9月11日依例引導陪審團,裁判官排除了「非法被殺」與「自殺」裁決,指示陪審團可在「死因存疑」與「死於意外」之間作討論,最終陪審團得出「死因存疑」的結論。

死因裁判法庭的判決,意味著陳彥霖之死與「反送中」示威的關係仍然無法澄清。

陳彥霖案的背景

香港15歲少女陳彥霖的形象是香港示威經常出現的象徵符號。她是去年9月在九龍油塘魔鬼山一帶海面發現的全裸浮屍,警方及其母認為陳彥霖自殺,但由於事發現場沒有監視器,也沒有明確人證,加上陳彥霖本身是游泳健將,引發很多疑問。

外界猜測她的死因可能和她曾經參與「反送中」示威有關,但事實上一直沒有直接證據證明這一點,她本人並沒有因示威被捕,她的遺體在去年10月已經火化。

她的死亡成為2019年香港示威延續至今的一大謎團,也是抗議的助燃劑。過去一年,示威者多次發起悼念陳彥霖的活動,有區議員計劃把一個公園以陳彥霖命名。在其就讀的學校和公眾要求下,香港法院近日針對她的死因召開研訊,30名證人包括其母、其男友、社工、醫生、警員、醫生、法醫等上庭作證,試圖解構這宗謎案。

死因研訊是沿襲於英國司法體系的專門審訊,當有人去世而死因不明,或死因具有爭議的時候,以司法聆訊途徑決定其死因。香港法律框架下設有死因裁判法庭與死因裁判官,專責處理此類庭審。

但經過11日聆訊,專家們仍然未能解答為何陳彥霖的遺體被發現時是全裸,其屍體特徵和一般溺斃屍體不一樣,證人及錄像證供顯示,她失蹤前的行為和說話有古怪,也仍然沒法找出她落水位置或解答她死前發生什麼事。

聆訊過程披露,陳彥霖家庭背景複雜,她在單親家庭長大,曾經多次入住女童院,一度試過在女童院自殘並逃走,在夜店當過「陪酒」(陪客人喝酒的女生)和吸食大麻,並捲入過與示威無關的襲警案。有些專家懷疑她有思覺失調或有情緒問題,但沒有發現她有自殺傾向。

陳彥霖的精神狀況

去年9月22日,正值「反送中」示威的激烈時期,有人在魔鬼山一帶發現一具全身赤裸的屍體,屍體其後確認是就讀於香港知專設計學院的陳彥霖。

陳彥霖母親、在政府醫院任職病人服務助理的何姵誼在死因庭上披露了陳彥霖的成長經歷。何姵誼說,在陳彥霖3歲的時候,因為自己被男友毒打,所以帶女兒搬到娘家,女兒由外公照顧,兩人一周見一次面。 (相關報導: 港警向南韓電視台爆料「陳彥霖死因離奇」、至少有2起「警方性侵示威者」案例!官方斥冒牌警員惡意中傷 更多文章

34歲的何姵誼形容自己和女兒在旁人眼中猶如姊妹,不過有時會因為陳彥霖不上學而爭執,她指出,陳彥霖自學游泳,亦曾報名學跳水,但因為扭傷腳而停學跳水,自此變得反叛,曾五次離家出走,亦曾多次入住女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