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制衡中國,印太經濟框架必須給出牛肉

印太戰略劍指中國,經濟方面重點則在印太經濟框架。圖為1月美軍雙航母艦隊進行演訓。(美軍印太司令部)

美國的「印太經濟框架」(Indo-Pacific Economic Framework,IPEF)細節近日將公佈,最讓外界好奇的是:這回山姆大叔會拿出牛肉嗎?如果拿不出有吸引力的方案,想藉此框架制衡中國,恐怕難竟其功,最後變成虛晃一招而已。

日前美國白宮公布最新的印太戰略報告,不言而喻,這份戰略報告是完全針對中國而來,而且報告中列出「10大印太行動計劃」,這所謂的10大計劃洋洋灑灑包括如提升威懾力、加強東協團結、支持印度崛起、四方安全對話機制(Quad)、擴大日韓合作…..,基本上比重最高的當然是地緣政治、扶植盟邦保持美國影響力等。

不過,非常現實的是:中國是全球最大貿易國、第2大經濟體、擁有全球第2大的進口市場,也是大部份亞洲國家最大的貿易國(與出口市場),美國不論如何嚷嚷要亞洲國家加入其陣營,沒有給予適當有吸引力的經濟誘因是難成局,這就是「10大印太行動計劃」中提出:美國要「領導一個印太經濟框架」扮演的角色與功能。

依照美國官方的說法,預定數周內會公布印太經濟框架的細節,這個經濟框架是「….. 一個新的夥伴關係,促進和推動高標準的貿易,管理數位經濟,提高供應鏈的復原力和安全性,促進對透明、高標準的基礎設施的投資,並建立數位連接——加倍加強我們與該地區的經濟聯繫………..」

最奇特的是,根據目前傳出的消息顯示,在此框架中美國「不會對貿易夥伴削減關稅,也不會提供其他傳統的市場開放工具」;換句話說,拋開這些「玄之又玄」的官式口號後,美國對要拉攏的亞太夥伴到底端得出什麼像樣、有吸引力的牛肉呢?

傳統上的各種經濟協定,從涵蓋全球的WTO(世界貿易組織)、到2國間的FTA(自由貿易協定)、多國間的區域經貿組織,或是介於這些協定間的「變形」體,幾乎沒有例外,最重要的內涵都一定是簽約國間貿易往來的開放、關稅減讓、甚至零關稅,項目從工業產品(一般貨品)、農產品、到服務類、政府採購等都可能包含其中。

因此,在不對貿易夥伴降關稅,又不給予市場開放的情況下,那些參與的國家,到底能從印太經濟框架中得到什麼利益?或是更簡單又直白的說:美國要拿什麼利誘其它國家「遠離中國」加入印太經濟框架?

從過往歷史看,關稅削減、市場開放是「領導大國」給予追隨盟邦的「必要報酬」,二戰後美國老大哥的地位,就與其打開市場讓盟邦的商品進來有關,從西歐國家、日本再到四小龍、四小虎,幾乎都曾以美國為最大出口市場,從中得到成長與利益。

用白話文與幫派語言來說,要當老大的人,當然要給小老弟們甜頭、有錢賺,大家才願意、也心甘情願的追隨老大哥一起喊打喊殺,否則必然是「錢散人去」。今日中國在亞洲與全球影響力及地位的獲得,情況其實相當雷同─大部份亞洲國家、甚至許多中東、非洲國家,中國都是其最重要的貿易夥伴、出口市場。

而這次美國端出印太經濟框架要如此「小鼻子小眼睛」,主要是國內政治與社會因素。川普上台就退出歐巴馬任內好不容易談妥的TPP(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雖然被視為美國在壓制中國、地緣政治上的一大錯誤,但在國內卻有其市場與支持,此所以拜登上台重新加入WHO、巴黎協定,但卻表明不重回CPTPP(TPP之後改名)的原因,因為關稅減讓、開放市場都被視為傷害美國經濟與勞工的作為,不僅民間反對,兩黨也一致反對。

只是當主要亞洲經濟體除了印度、台灣以外,都在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中與中國綁得更緊,且中國又繼續申請加入CPTPP、DEPA(數位經濟夥伴關係協定),準備要「跟大家綁得更緊」時,美國抬出既無減讓關稅又乏市場開放的印太經濟框架,到底能吸引多少國家追隨?

大部份以出口為導向的亞洲國家,期待的還是關稅與市場,美國高談數位安全、智慧財產權、勞工環保權利等,未必是這些國家期待的,甚至有些國家可能排斥美國強把其標準加諸其身。最實惠的利益就是能增加各國出口的措施,日前韓國貿易部長訪美後就明白表示:市場准入可能是亞太地區國家期望從美國得到的重要回報。 (相關報導: 拜登政府首份印太戰略報告: 「十大行動計畫」劍指中國 更多文章

因此,沒有關稅減讓與市場開放的印太經濟框架,美國要如何出奇兵、端出有牛肉的方案,吸引各國參與;還有框架中是否會有「排他要求」(主要是要參與國與中國保持距離),也值得注意;再來是中國會如何回應也值得關切。當然,作為利益關係人的台灣,當然要爭取加入,未來是否能加入、及在此框架中有什麼定位與利益,更值得國內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