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慶餘專欄:台獨否定「中華民國」合理嗎?

台南市長賴清德「親中愛台」說遭獨派嚴厲批判,批判到連中華民國都否定了。(顏麟宇攝)

賴清德在議會自認「親中愛台」,總統府表示「看法一致」。賴出訪美國,又在記者逼問下再談「親中愛台」。一些獨派為此群起批判,口不擇言,連「中華民國」都否定了!連「中華民國體制」都說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一部分了!他們完全不管,台灣是中華民國兩千三百萬人安身立命之地,中華民國與台灣現行關係猶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而中華民國國號未經正當合法程序變更前,獨派人士先行否定自己國家,猶如「大敵當前,為匪張目」。

事實上,獨派把中華民國打成「偽國家」、打成中華人民共和國一部分,能說他們不是在響應中共「消滅中華民國」及「中國歷史主權」號召嗎?(他們說中共「有權繼承台灣的中華民國」,即是在附和「歷史主權」,否定現代世界公認的「人民主權」及「住民自決權」。)當台獨國還如「海市蜃樓」時,他們情願要這遙不可及的夢,而捨棄觸手可及、擁有人民領土主權政府的中華民國,這不像李登輝當年形容民進黨台獨路線說的「為了追求天邊的彩霞,不惜踩爛腳下的玫瑰」嗎?

賴清德談「親中愛台」,很清楚點出「是以台灣為核心,向中國大陸伸出友誼的手」。其他民進黨各直轄市長的「友中」「和中」等,也是這個意思。以台灣為核心(主體),怎麼會是媚中丶賣台?同時「親中愛台」的立論是根據地緣的、歷史的、文化的,最主要是經濟全球化的綜合思考。這種思考的進步性,遠非「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半世紀前台獨觀念可比,更非九〇年代以來邏輯簡單、膝蓋反射式的「因為反中(反打壓)所以台獨」可比。

 

全球化時代的國際關係本來就注重「相互依存、和平發展」。兩岸之間有國共內戰夙怨及台獨「去中國化」新仇,更是寃家宜解不宜結。至於中國人的「天朝」舊觀念、中國政府好面子到極點的外交不理性、中國已成崛起大國的國際現實、美國聯中抗俄四十年不改的「一中政策」,以及中國「到處收買」而美國「孤立主義」的新趨勢,則使台灣為了國家生存,必須自求多福,包括「以小事大」智慧。以上種種,答案就在厚植台灣實力(國防實力及團結朝野力量)、維持及増進美日關係、拓展「文明世界」(民主法治國家)關係,並且積極改善兩岸關係。

在台獨「逢中必反」的膝蓋反射式思考下,「親中」只有負面意義。但私人關係稱「親密」「親暱」,國家關係稱「親善」「親睦」,本來「親」就有改善或/和增進關係的意味。國家關係怎能不力求和睦親善(中國傳統外交智慧就包含「親仁善鄰」)?縦使是對我有敵意的國家,那也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我方更需包容、耐性,減輕敵意、改善關係。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強化及保護國家主體性(主權國家行為)的同時,不否定自己的中華傳承(例如台灣的「中華民國第二共和」)及兩岸應有的兄弟情誼(國共可以,為什麼民共不可以)。如此,只要是「過不在我」「舋自彼開」,中共侵略及打壓台灣就會日漸師出無名,國際也會越來越站到同情台灣這邊了(合乎「德不孤必有鄰」的另一個傳統中華智慧)! (相關報導: 張斯綱觀點:小英的空白卷,賴神柯P的新天堂 更多文章

「親中愛台」的善意及智慧,在世界各地最值得台灣取法的是拉丁美洲。這個過去腐敗剝削、飽受獨裁及軍事政變折磨的地區,廿年來紛紛建立民主體制,走向「民主第三波」。尢其令人驚嘆的是,不論族群差異多大、種族多混雜,它們的文化和情感經過幾百年衝突融合,「仇外意識」及「族群仇恨」已消失殆盡,克里奧白人、原住民、黑人及混血人共同形成「混血主義」。他們自豪的宣稱:「混血曾是拉丁美洲的一大難題,現在卻是世界文化舞台的一大契機,因為混合趨勢是現代性的主要特徵之一。」「我們不再是問題(製造者),而是解答的一部分。」(看看台灣,卻為了藍綠、族群,以及過去是統獨、現在是「台獨華獨」的分類,繼續仇恨丶鬥爭,成為「問題製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