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沒理由在家放電腦!」但賈伯斯選擇發明未來,所以我們有了Mac:《讓部屬甘心跟著你》書摘(3)

作者強調,願景能釐清未來,讓一家公司針對即將發生的事預做準備。因此顯然蘋果公司創辦人史蒂夫·賈伯斯是一位願景導向型的領導者,他能夠想像未來有哪些可能並預做準備。(圖/取自flickr)

願景能造成哪些差異?我一邊研究這個問題,一邊和創業家以及企業高階主管合作,同時也領導我自己的組織,我發現缺乏願景的領導者會栽進六大陷阱中的其中一個,甚至更多個,分別是:沒有做好準備面對未來、錯失機會、優先次序紊亂、策略性失誤、浪費時間金錢與人才,以及太早退場。且讓我們一個一個來看。

一、沒有做好準備面對未來:沒有人能看到未來會怎樣,但願景能釐清未來,讓一家公司針對即將發生的事預做準備。

「一個人沒有理由想在家裡放一部電腦。」1977年時,迪吉多公司(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簡稱DEC,數位設備公司)的創辦人肯恩.歐爾森(Ken Olsen)如是說。反之,蘋果公司(Apple)的創辦人賈伯斯預測:「有一個很有說服力的理由會讓多數人想要買一部電腦放在家裡,那就是未來電腦將能連上一個全國性的通訊網路。」賈伯斯發表這番預言之後,又過了4年,全球資訊網(World Wide Web)才被發明出來。

賈伯斯的願景並非必然;肯定的必然結果只有一個─必然的結果少之又少。然而,賈伯斯是一位願景導向型的領導者,他能夠想像未來有哪些可能並預做準備,也因此,家用電腦市場成為蘋果公司未來成長的沃土。歐爾森被鎖在當下,他沒有願景,也代表了迪吉多沒有做好準備;你最近一次聽到迪吉多這家公司是何時的事了?

我常常回頭去看賈伯斯的遺孀蘿倫.鮑爾(Laurene Powell)2011年在他喪禮上說過的一席話:「要看到現狀已經夠困難了,遑論必須移除諸多障礙才能看到清晰的現實,而史帝夫的天賦更了不起:他可以清楚看到現在還沒有、未來可能有、未來應該要有的事物……他能想像出現實少了什麼,而且他動手去做。」

賈伯斯看到,當時機器運算能力主要保留給大企業、小公司,他可以感受到這樣的現實有所不足。因此,他不仿效 IBM、惠普(Hewlett-Packard)、康柏(Compaq)和康懋達(Commodore)等公司耕耘小企業,他看得更遠。就像他說的,他看到的是「電腦會成為多數家庭中的必需品」,他要開始設計一部「家用電腦」(domesticated computer)。這就是現實裡缺少的那一塊。

他以革命姿態推出iPhone時也是在做這種事;這部選用觸控式面板的手機問世之時,蔚為流行的是鍵盤式的掌上型個人祕書裝置Palm以及黑莓機(BlackBerry)。

電腦科學專家艾倫.凱(Alan Kay)說過一句名言:「預測未來最好的方法就是去發明未來。」願景就是第一步。少了願景,領導者無法針對接下來可能發生的局面預做準備。

二、錯失機會:無法針對未來做準備,代表會忽略當下的重要契機。為何這麼說?願景讓我們亦步亦趨跟上契合我們所見未來的機會,要是沒有願景,這些機會稍縱即逝。 (相關報導: 員警染疫惹陳時中哽咽 蘇貞昌指示加強查緝8大行業,堵防疫破口 更多文章

三、優先次序紊亂:沒有願景,就會有問題。當我們不清楚終點在哪裡,就會傾向做一些短期的決策,嘗試當下看來很不錯的機會;這是我和合夥人創辦出版社時犯下的大錯之一。我們痛苦地發現,眼前看來大有可為的機會,拉長時間來看很可能是一場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