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勤創作獎「微物論」蔡獻友開個展

蔡獻友使用「墨」素材,從文化中挖掘出另一種美,期待藉由不同材質的介入延展,去發現更多被隱藏或忽略在文化裡的美感可能性。(圖/徐炳文攝)

蕭勤國際文化藝術基金會為提倡蕭勤的創作藝術精神,獎勵海內外深具精神性創作內涵,且作品具有原創性的傑出成就之美術工作者,設立「蕭勤創作獎」,每兩年舉辦一次;第二屆「蕭勤創作獎」獲獎人蔡獻友,將於「蕭勤國際文化藝術基金會」展出「微物論」,展期自19日至4/15日。

此屆得獎人蔡獻友1994年畢業於美國密蘇里州Lindenwood大學藝術研究所,1999年畢業於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獲雙藝術碩士學位。在創作成就上曾榮獲第十一屆雄獅美術《新人獎》、第十三屆「臺北市美展」油畫類首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水彩類首獎,以及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藝術創作》獎助。目前任教於正修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專任教授,兼藝文處展演與藝文教育組組長。展出作品共45組,橫跨多組深具研究性質的創作系列,作品充分顯露出蔡獻友對於創作媒材的高度挑戰與實驗性。

蔡獻友:從中國文化傳統「墨」找素材 挖掘出另一種美

蔡獻友表示,展覽主題名稱《「微物論」-蔡獻友個展》中,主題的「微」字:一方面反映出他所處的世代藝術面向與體現當代藝術洪流中的逆向藝術洄瀾;同時「微」字也聯結英文「Fine」意涵,隱喻他在作品中精微的藝術語彙與創作意識。

從1985年的「墨結晶」系列,他就一直延續與嘗試不同「物」的實驗直到今日。此系列作品使用中國傳統的「墨」素材,試圖從文化中挖掘出另一種美,期待藉由不同材質的介入延展,去發現更多被隱藏或忽略在文化裡的美感可能性。對於墨的實驗,蔡獻友將之延展至往後包括最近期的「植物史」與「黑湖錯」…等系列作品中。因此我們可看出一位藝術家對時代脈動轉變的敏銳性,以及對自我體認與高度的察覺性。他如何透過對「物」的不斷的實驗與探究,從單一材料的多種「相遇」,讓材料藉由「過程」,進而呈現出「物」的多義性,同時發展出個人獨特的象徵符號與東方文人精神的所在性。

蕭勤國際文化藝術基金會指出,在藝術家蔡獻友的作品裡「物」變得是最重要的主角,探討事物存在性的本質思想,物像的變化不因環境刻意強化,存在於念由心生所化的境地,以及由外而內回歸事物的本質的禪學思想。透過物與人之間的微妙關係,藝術家自身從主導到慢慢幾乎放棄所有的矯飾,真實赤裸的外在變化的感知中,從意識到精神,從形而下到形而上,提供觀者與自身開悟的另一種契機。 (相關報導: 歷史新新聞.林崑海紀實》該戰就戰 從秀場老闆、媒體帝王戰到執政黨派系領導人 更多文章

此次展出作品共45組,橫跨多組深具研究性質的創作系列,作品充分顯露出蔡獻友對於創作媒材的高度挑戰與實驗性,值得藝術同好們一起蒞臨觀摩並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