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紀宇專欄:百年獨立建國路 庫德族踏上最後一哩

伊拉克庫德族安全部隊與庫德斯坦的旗幟(美聯社)

中東重要國家伊拉克今年6月局勢丕變,遜尼派叛軍「伊拉克與黎凡特伊斯蘭國度」(ISIL)從敘利亞跨界進軍伊國北部,攻城略地。在此同時,一個定居西亞地區數千年的古老民族,卻從亂局中開闢出一條獨立建國之路。

伊拉克庫德族自治區政府(KRG)主席巴爾札尼(Massoud Barzani)7月3日宣布,庫德族自治區(亦稱庫德斯坦)將在幾個月內舉行獨立公投,他要求自治區議會展開投票準備工作,而且事不宜遲。

全世界最大的無國家民族

據稱是「全世界最大的無國家民族(people without a state)」的庫德族,到底是何許人也?他們的建國之路又是如何披荊斬棘?

庫德族(Kurds)的史前史沒有留下多少痕跡,但其遠祖應該是在西亞高原地區居住了數千年,「Kurd」原意可能就是「山地民族」。庫德族血統和語言與伊朗人同出一脈,但是信奉伊斯蘭教遜尼派(伊朗人絕大多數屬於什葉派)。今日庫德族人口約2500萬至3000萬人(略多於台灣),代代相傳的家園(廣義的庫德斯坦)如今分別由土耳其(55%)、伊拉克(18%)、伊朗(18%)、敘利亞(5%)、亞美尼亞5個國家管轄。

薩拉丁的子孫

人口如此眾多,而且歷史上以驍勇善戰著稱,還出了一位穆斯林軍事史上最偉大的征服者薩拉丁(Saladin,1137-1193),然而庫德族始終無緣建立自己的民族國家。

主要原因可能在於庫德族家園的地理位置,介於小亞細亞、伊朗高原、美索不達米亞、地中海東岸之間,這個區域是人類歷史上的四戰之地,波斯人、阿拉伯人、歐洲十字軍、土耳其人、蒙古人都曾在這裡逐鹿競雄,以以畜牧維生但安土重遷的庫德族,角色只能不斷在征服者與被征服者之間轉換。

時序進入20世紀,庫德族更是命運多舛。一戰之前,庫德族民族主義方興未艾,並且在一戰之後瓜分鄂圖曼帝國的《色佛爾條約》(Treaty of Sèvres)中爭取到民族自決權,但是這項條約後來被土耳其推翻,後續的《洛桑條約》(Treaty of Lausanne)隻字不提庫德斯坦。

鮮血流淌的民族記憶

從此庫德族在土耳其、伊朗與伊拉克展開前仆後繼的血腥鬥爭。土耳其政府一直試圖分散、同化境內的庫德族,消滅其民族、文化和語言的認同,將庫德族定位成「山地土耳其人」,禁說庫德語。

但土耳其庫德族不曾屈服,1978年成立的「庫德勞工黨」(PKK)高舉獨立建國大旗,從1984年開始在土國東南部發動游擊戰,土國軍方則鐵腕鎮壓,並藉機迫害庫德族平民。近年安卡拉當局逐漸放鬆對庫德族的高壓政策,但雙方一直到2013年3月,才達成真正的停火。

伊拉克北部的庫德族命運更為慘烈。雖然庫德族在伊拉克遭到的同化壓力較輕,但政府的鎮壓行動卻最為殘暴。1988年3月至8月間,伊拉克軍隊發起代號為「安法爾」(Anfal,意為「戰利品」)的作戰行動,大舉鎮壓庫德族的反抗勢力,而且使用化學武器殺害數千名平民,犯下種族屠殺可恥罪行。

兩場波灣戰爭 殺出建國路

1990年至1991年間的第一次波灣戰爭,重創伊拉克掌權的遜尼派阿拉伯人,庫德族與什葉派起而反抗,但是再次遭到巴格達當局殘酷鎮壓。美國與聯合國雖然協助闢建「避風港」與庫德族自治區政府(KRG),將其領空劃設為禁航區,隔絕巴格達的軍事威脅,但是庫德族自家卻在1994年5月爆發內戰,直到1997年11月才化解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