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北韓電影業:年產超過40部 美國人當反派

平壤國際電影節主持人(取自網路)

美國電影《名嘴出任務》(The Interview)近來鬧得國際社會沸沸揚揚,兩名主角「刺殺」北韓最高領導人金正恩的搞笑情節,引發平壤當局的強烈譴責,駭客攻擊與恐怖攻擊威脅重創美國形象,連歐巴馬總統都親自介入。人們因此也聯想到:北韓自家的電影業是何光景?

北韓之外,全世界唯一比較熟悉北韓的國家就是中國,1972年出品的《賣花姑娘》曾經在中國放映,時值文化大革命時期,該片與當時中國影片風格迥異,苦情戲催淚功力了得,歌曲優美抒情,據說當時中國影迷「蜂擁而至」,走出電影院時都「泣不成聲」。

金氏祖孫三代的電影緣

事實上,據陸媒報導,北韓歷屆領導人都高度重視電影業發展。「國父」金日成將電影視為教育公眾的最重要工具之一,還曾發表專著《更多製作革命電影,為革命教育、階級教育作出貢獻》。

按北韓官方《朝中社》的說法,這篇著作指明北韓創作革命電影的主題方向,包括抗日武裝鬥爭、祖國解放戰爭和戰後恢復建設,並且要呼籲勞動群眾投入「社會主義建設革命大高潮」。

金日成、金正日父子(取自網路)

金日成之子、金正恩之父金正日更是大影迷,收藏影片數量汗牛充棟,據說還曾指點電影創作。金日成曾視察北韓藝術電影製片廠22次,金正日則視察過591次。

受過四方教育的金正恩,上台之後同樣重視電影工作,上個月視察了北韓「四.二六動畫電影製片廠」時指出,在教育群眾、營造社會氣氛、推動革命和建設方面,電影部門責任重大。

平壤國際電影節從1987年登場,1990年起每兩年舉辦一屆,堪稱北韓文化生活一大盛事,也是平壤市民難得享受到的「影音盛宴」,有時還會出現一票難求的現象,不少西方影片借機叩開北韓大門。

平壤國際電影節兩部參展的北韓電影《血染的地圖》(左)與《奔向冠軍》的海報(取自網路)

近年來電影節也出現北韓逐步與國際接軌的趨勢。身著傳統民族服裝的韓文主持,搭配穿斜肩桃紅短裙的英文主持,台詞一改此前的呆板程式化,較為輕鬆自然。大型LED屏幕呈現多媒體製作的新技術,致辭者不再是從後台起身,而是從觀眾席中起身,走上T型舞台,形式活潑多樣。

今年的第14屆平壤電影節,9月17日至24日舉行,評審委員會由來自北韓、中國、俄羅斯、法國和伊朗的5位資深電影人組成,奪得最佳影片的是德國電影《美麗的我國》(The Big Dream),中國電影《我的渡口》則獲得長篇故事片導演獎、音樂獎、最佳男主角獎。

北韓電影觀眾(取自網路)

年產劇情片40多部、電視劇50多集

北韓藝術電影製片廠位於平壤市兄弟山區的「電影城」,佔地約100萬平方公尺,1947年成立,這座影視基地包括劇本創作大廈、影音視頻合成樓、導演樓等。它與北韓人民軍四.二五製片廠(主要製作以軍隊、提高居民道德修養、擁護體制為題材的電影)、北韓紀錄科學製片廠、北韓兒童電影製片廠等同為北韓主要的影視基地。

北韓藝術電影製片廠(取自網路)

今日的電影城已經成為回顧北韓電影發展史的「古蹟」,城內匯聚了170多幢不同時期不同國家的特色建築:從高句麗(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到李氏朝鮮(1392年─1910年)的百姓草房、地主家的大瓦房、北部地區的原木房,到抗日時期的崗樓和游擊隊營地, 各式樓宇鱗次櫛比,飛簷翹首的歇山式傳統建築講述著古老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