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巴馬.川普.拜登─台美的峰迴路轉:《我們為什麼要在意美國》選摘(2)

美國雖然短期內並沒有要改變長期以來的戰略模糊政策,也強調和台灣之間為「非官方」關係,但持續表示十分重視如此的關係進展,並且以實際的行動支持台灣。(駐美代表蕭美琴臉書)

2009年上任的歐巴馬,最大任務和挑戰就是眼下的金融危機,而隔年,中國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再加上美國民眾對反恐戰爭後長時間的中東戰爭消耗感到疲倦,崇尚多邊自由主義和跨國合作的歐巴馬因此提出「轉向亞洲」(pivot to Asia)和「再交往」(reengage)的大戰略,表示「亞洲代表著未來,中東地區則是需極力避免涉入的區域」。轉向亞洲的大戰略可大致分為四大具體政策,包括:將60%的海軍和空軍部署到亞太地區、創立跨太平洋合作(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TPP)、利用中國與周邊國家的爭端取得優勢的「聰明實力」(smart power),並持續與中國交往。由此可見,歐巴馬的對中政策並非一味地綏靖,將軍力部署至亞洲顯示歐巴馬政府也意識到中國的軍力崛起。

不過,從2011年起日益劇烈的敘利亞內戰和伊斯蘭國(ISIS)擴張,將歐巴馬的外交重心拉回到中東,使其無法專注於亞洲政策。就結果論來看,普遍來說,學者、觀察家都認為歐巴馬的「亞洲再平衡」政策是失敗的:不僅沒能遏制中國崛起,還加深了美中關係的不信任。例如,部署60%的海空軍至亞太區域,使中國處於高度戒備,刺激中國加快軍事現代化的步伐;將中國排除在TPP之外,也使中國更深地參與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亞太自由貿易區(FTAAP),推動「一帶一路」和「亞投行」的倡議。不過歐巴馬上任之初,轉向亞洲的政策確實有所推進,尤其是美中關係的建立。

2009年底歐巴馬訪問中國,成為第一位在就任第一年就訪中的美國總統。此行事實上也是歐巴馬個人第一次踏上中國的領土,但有趣的是,他卻和有豐富中國在地經驗的老布希都說了同樣的話:「美中關係是21世紀最重要的雙邊關係」。而訪中期間的歐胡會,正好顯示了為什麼歐巴馬會如此重視美中關係。會上,兩人的談話涵蓋了金融、氣候變化、乾淨能源、阿富汗、朝鮮半島以及伊朗核武問題等全球性議題,與九○年代圍繞在人權、防止核擴散與兩國貿易等雙邊議題的美中高峰會不可同日而語。換句話說,歐巴馬政府將中國視為處理全球事務的要角,不過歐胡會上最令人震驚的,還是雙方領導人簽署的「美中共同聲明」(U.S.-China Joint Statement),中國強調台灣與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有關,希望美國支持中方立場,而美國則表示將遵守一中政策和三公報的原則。此外,歐巴馬隨後訪問日本時,所發表的亞洲政策演講,也未提到台灣,相比起以前布希總統在日本盛讚台灣民主令人感到擔憂。 (相關報導: 4大公投能不在籍投票?中選會:年底不適用 更多文章

不過歐巴馬第一任期所幸有重返亞洲政策主要構思者坎貝爾(Kurt Campbell)對台美關係著力甚深,讓台美關係在期間仍有些進展,例如重新在華府的雙橡園(曾經作為中華民國駐美大使的官邸,接待過多位名人、總統,在1986年被列為古蹟)舉行雙十國慶酒會、給予台灣免簽,以及通過F16 A/B戰機升級的重大對台軍售案等。而台灣方面,馬英九總統對中高度友善的態度,緩和了兩岸氣氛,降低亞洲的不可控力因素、改善了美台間的信任與對話。總體而言,歐巴馬和馬英九時期,台美關係一方面可說是發展穩定、關係良好,但從另一方面來看,亦是少有進展。而馬政府高度友中的政策,也讓華府擔心台灣會失去政治與經濟上的獨立性,讓台灣更容易受到攻擊。歐巴馬就認為台灣可能太過於傾向中國,而以犧牲安全為代價。但不論是美國無法正視中國威脅或是台灣過度依賴中國,都在2016年川普總統與蔡英文總統贏得選舉後有了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