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起眼的小東西,也可能藏著意想不到的大商機,就看誰有過人一等的巧思與毅力,能挖到金脈。
像是家家戶戶都有的紗窗,窗框裝上紗網,再簡單不過,竟有人能從中發掘出逾200種專利技術。
走進這間展示廳中,一邊是把紗窗隱藏起來,直到一推開窗,紗網才如捲軸般被拉出;另一邊是能跟著太陽移動,隨時調整高低與紗網密度;還有與地板幾乎貼平、推輪椅也能輕鬆通過的無障礙紗窗門。
這些紗窗新樣貌,讓它營收5年翻1倍,搶下全台紗窗逾3成市占率,成為今年營收上看5億元的紗窗新霸主。近期科技業巨頭宏碁集團也找上門,洽談聯手搶攻防霾商機的未來大計。
它,就是今年成軍35年、藏身高雄大寮區萬大工業區的清展科技,而領軍的靈魂人物,是總經理周國忠。
中興大學農產運銷學系畢業的他,原本創辦的是塑膠射出代工廠,但找不到足以養活公司的客群,之後轉型做鋁門窗零件廠,又打不贏同業低價競爭,賠多賺少的慘澹經營,走了10多年之久。
既然如此,這家危機企業憑什麼翻身?
搶敵人少的「藍湖」市場
「回想起來,清大簡禎富老師引用明朝開國時提出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藍湖策略,最像在講我們的轉型。」周國忠說,700年前,乞丐皇帝朱元璋創立明朝的開國3策,這觀念啟發了他。
意思是,台灣除了台積電、鴻海等少數大型企業外,多達98%都是中小企業的體質,不適合搶進發展成熟、競爭激烈的紅海市場,甚至連搶進藍海也相對吃力。因此,應考量自身能耐,尋找未成熟、競爭少的利基小型市場,也就是「藍湖」市場。
而「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則是找對市場後的開發策略,強調墊高競爭門檻,比急著搶市占率更重要。
然而,道理簡單,落實卻不容易,清展歷經多次轉折,才有今日的成果。
第一次轉折,1987年,2度找錯戰場,7年水土不服,冒險轉戰紗窗背水一戰。
周國忠早年創辦塑膠射出廠時,就認定台灣產業遲早將從粗加工進入精密加工,工程塑膠精密加工將是新藍湖。
曾是清展股東的周國忠弟弟、洺展塑膠董事長周泰郎說,當時台灣的精密加工確實已經起步,但可惜的是從金屬件先發展,而不是塑膠件,小貓2、3隻的市場需求,根本養不活公司,而當時萬大工業區是南台灣的鋁門窗生產重鎮,為了求生,被迫轉型進入鋁門窗零件代工市場,「當時的問題是,哥哥想的東西,領先市場太多。」他說。
不過,因為周國忠是後進者,只能靠相對便宜的價格搶單,就算改良零件設計,同業立即仿冒,很快又陷入殺價競爭,「沒有不可取代性」,成為致命傷。
7年2度挫敗中,他看到的1條生路是,數10年不變、屬於鋁門窗配套的紗窗業,因利潤越來越薄,先進者越退越多,反而有訂單集中到清展的跡象,他決定背水一戰。
第二次轉折,1994年,吸取錯誤戰略經驗,拚專利高牆,搶攻高價豪宅市場。
砸9成獲利拚出專利高牆
「失敗不會是成功之母,反倒成功可能是失敗之母,只有檢討,才是成功之母。」周國忠說。 (相關報導: 曾西進失敗,忍痛放棄1/3營收回台…他把咖啡渣變成黃金,打造上億營收的環保紡織商機 | 更多文章 )
他自我檢討,在高精密工業塑膠失利,看懂趨勢不足以成功,還必須找到足夠且成長的需求,才是真藍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