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紀宇專欄:推開中國大門、對抗蘇聯勢力──美國外交元老布里辛斯基病逝

前白宮國家安全顧問(NSA)布里辛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AP)

全力促成美國與中國建交(與台灣斷交)、冷戰時期抗衡蘇聯不遺餘力、伊朗人質危機鑄成大錯的美國外交耆宿布里辛斯基26日晚間病逝,享壽89歲。布里辛斯基作風強悍、辯才無礙、著作等身,卸下公職之後仍頗具影響力,是冷戰迄今美國外交界形象最鮮明的人物,與仍在世的季辛吉一時瑜亮。

當初重用布里辛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擔任白宮國家安全顧問(NSA)的前總統卡特(Jimmy Carter),推崇他是一位極為卓越的公僕,「才華洋溢、全心奉獻、忠於國家」。他的女兒、MSNBC名主持人米卡.布里辛斯基(Mika Brzezinski)則形容,他是一位最能激勵子女、滿懷愛心的父親。

冷戰多事之秋的美國外交舵手

布里辛斯基的政治事業完全集中在卡特總統4年任內(1977─1981),當時美國尚未走出越戰陰霾,蘇聯勢力依然強大,中國進入逐步開放的後文革時期 ,中東與中亞正值革命與戰亂的多事之秋。就在這個跌宕起伏的年代,布里辛斯基成為全球超級強權──美國──的掌舵者。

早在卡特還只是一個默默無聞南方州長的時候,布里辛斯基就已慧眼識英雄。1976年卡特競選總統,布里辛斯基以外交政策顧問襄贊,他批評尼克森─季辛吉對蘇聯的「低盪」(détente)政策,主張以人權議題與國際法做為外交政策的核心,強勢遏阻蘇聯勢力擴張,與東歐共產國家「和平交往」(peaceful engagement),希望從內部分裂甚至瓦解華沙公約組織(Warsaw Pact)。

1979年的美國領導階層,左起:白宮國家安全顧問布里辛斯基、卡特總統、國務卿范錫(AP)
1979年的美國領導階層,左起:白宮國家安全顧問布里辛斯基、卡特總統、國務卿范錫(AP)

「聯中制蘇」:拉攏中國,抗衡蘇聯

卡特勝選之後,布里辛斯基捨國務卿而就白宮國家安全顧問,著眼點在於這樣更能「常伴君側」。但也正因如此,他與國務卿范錫(Cyrus Vance)、國防部長布朗(Harold Brown)經常發生衝突,迫使卡特在兩人之間依違擺盪,逐漸形成「猶豫軟弱、缺乏主見」的負面形象。

但布里辛斯基究竟還是佔上風的時候多。1978年5月,儘管國務院反對,但布里辛斯基說服卡特讓他密訪北京,開始談判美中關係正常化,著眼點正是「聯中制蘇」;隔年1月1日,《中美建交公報》正式生效。終其一生,鄧小平一直是布里辛斯基最欣賞的國家領導人之一。

1979年中國領導人鄧小平(左3)訪美,白宮國家安全顧問布里辛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設宴款待(Wikipedia / Public Domain)
1979年中國領導人鄧小平(左3)訪美,布里辛斯基(左2)設宴款待(Wikipedia / Public Domain)

范錫是美蘇《第二階段限制戰略武器條約》(SALT II)的支持者,但布里辛斯基百般阻撓。1979年耶誕節前夕,蘇聯入侵阿富汗,SALT II也成為一紙廢文。當時布里辛斯基主張強硬制裁蘇聯,導致美國杯葛1980年的莫斯科夏季奧運,並大力援助阿富汗的伊斯蘭游擊隊。

與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合作護持波蘭民主運動

對於東歐共產國家,布里辛斯基對故鄉波蘭著力尤深,設法扶助「團結工聯」(Solidarity),並與同樣來自波蘭的教宗若望保祿二世(Pope John Paul II)建立密切關係,設法阻止蘇聯出兵鎮壓(猶如1956年入侵匈牙利、1968年入侵捷克),兩人對波蘭乃至整個鐵幕的民主運動貢獻良多。 (相關報導: 美國總統化身討債公司老闆 川普痛批北約成員國軍事預算未達標 更多文章

在中東地區,布里辛斯基是1978年《大衛營協定》(Camp David Accords)與1979年《埃及─以色列和平條約》(Egypt–Israel Peace Treaty)的推手之一,讓交戰近20年的以色列與埃及化干戈為玉帛,也提高了美國在中東地區的影響力。

1978年《大衛營協定》談判期間,白宮國家安全顧問布里辛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與以色列總理比金(Menachem Begin)下棋(Wikipedia / Public Domain)
1978年《大衛營協定》談判期間,布里辛斯基(左)與以色列總理比金(Menachem Begin)下西洋棋(Wikipedia / Public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