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飽受爭議的中國對美投資項目近日再生波瀾,德州議員正努力通過立法阻止一家中國公司在當地修建風電場,以防止中國威脅美國的關鍵基礎設施安全。分析人士指出,在可預見的未來,類似事件將有增無減,預示著即使美國開啟大規模基建將為全世界的公司提供投資機會和市場,中國企業也很難從中分一杯羹。
美國軍事基地附近的「特洛伊木馬」?
自2015年以來,一家名為GH美國能源(GH America Energy)的公司在德州瓦爾佛得縣(Val Verde County)購買了14萬英畝左右的土地,打算在這裡建設一家風電場。這個名為「藍山風電場」(Blue Hills Wind Farm)的擬建項目距離美國勞夫林空軍基地(Laughlin Air Force Base)不足70英裡,這座空軍基地是美國最大的飛行員訓練基地。
首先引起人們警覺的一點是,「GH美國能源」是中國上市公司「廣匯能源」的子公司,而廣匯能源的老闆是人稱「新疆首富」的孫廣信。孫廣信18歲當兵,畢業於西安陸軍學院,在中國軍隊服役近10年,曾參加中越戰爭。他在退伍後開始經商,並擔任新疆自治區政協常委等職務。反對藍山風電項目的人士擔心,GH美國能源公司或與中國軍隊有關聯,他們可能會借助這個距離美國空軍基地如此之近的風電場從事間諜活動。
德州參議員坎貝爾(Donna Campbell)是反對「藍山風電場」項目的領導者之一。她日前在接受美國之音采訪時指出,該項目擬建700英呎高的風力渦輪機,這比正常的風力渦輪機高出2、3百英呎。此外,該項目還計劃在風電場附近修建1萬英呎的跑道。更可疑的是,這個風電項目所選擇的地點其實是一個「不怎麼有風的地方」。
她對美國之音說:「當你深入觀察這個項目時,就會覺得它更像是特洛伊木馬。」
2020年7月,德州聯邦參議員康寧(John Cornyn)和克魯茲(Ted Cruz)以及時任德州聯邦眾議員的赫德(Will Hurd)聯名致信當時的財政部長姆努欽(Steven Mnuchin),對「藍山風電場」項目提出了類似擔憂。
議員們在信中說:「勞夫林空軍基地是我們的世界級空軍飛行員訓練場,其中許多人是未來的F-35和B-21飛行員。人們擔心,一個與中共有關係的項目,如此接近這些飛行員訓練的地區,可能會威脅到我們的競爭優勢和國家安全。」
軍事和安全專家曾指出,「網絡戰」是未來戰爭的主要形式,其中就包括對對手的電網、電站、水庫、輸油管道、公共交通等關鍵基礎設施進行網絡襲擊,其後果不亞於一場傳統戰爭。近日,美國殖民管道公司(Colonial Pipeline)受到據信是俄羅斯黑客的網絡攻擊,造成美國東海岸最重要的燃油管道癱瘓,多地燃油供應連續6日吃緊。今年2月,德州由於極端天氣遭遇了一場大規模停電,引發糧食和飲用水短缺,至少48人死亡,直接財產損失高達千億美金。這些事件都讓人們進一步看到了基礎設施安全的重要性。
德州參議員坎貝爾對美國之音說:「入侵我們的基礎設施將對我們的國家安全構成威脅。目前還沒有證據證明這家中國公司有意這麼做,但是這個項目會讓美國的電網處在敵對國家的影響之下。他們連接上我們的基礎設施,就能蒐集到情報,瞭解我們州的弱點,還會威脅到其他關鍵基礎設施。」
坎貝爾參議員進一步強調,她的擔憂並不僅限於「GH美國能源」這樣與中國軍方有關聯的公司。在她看來,任何一家中國公司都不應該被允許涉足美國的關鍵基礎設施。
「中國共產黨有一項政策,只要是中國人持有的公司就要受到中國共產黨的管控,」她對美國之音說。
雖然存在這些擔憂,但是負責審查外國投資對美國國家安全影響的聯邦機構——「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在2020年卻為「藍山風電場」項目亮起了綠燈。其審議結果是,只要藍山風電場確保其風機不會影響到勞夫林空軍基地的低空飛行訓練就行。
面對這樣的結果,德州的立法者們決定行動起來,從州一級層面上阻止這個項目。
坎貝爾參議員提出了「孤星基礎設施保護法案」(Lone Star Infrastructure Protection Act)。該法案禁止中國、俄羅斯、伊朗、朝鮮等「敵對國家」的公司涉足德州的關鍵基礎設施,這其中包括不允許這些外國公司投資或參與建造德州的關鍵基礎設施,不允許他們收購當地的關鍵基礎設施企業,也不允許這些公司的項目連接上該州的關鍵基礎設施等等。
坎貝爾參議員表示,她希望這個法案能阻止「藍山風電場」項目。
這項法案4月份在德州參議院獲得一致通過,目前正在州眾議院接受審議。
「藍山風電場」項目在德州遇阻正是近年來中國對美基礎設施投資所處境況的縮影。
曾幾何時,一些分析人士認為美國的基礎設施建設會是美中合作的風口,因為搞基建需要大量的資金,這使得來自中國的投資顯得很有吸引力。而且中國多年來大搞基建,積累了一定的建設經驗還有多餘產能,若能將其投放到美國基建中,或有「雙贏」之效。
康奈爾大學基礎設施政策項目主任裡克•戈德斯(Rick Geddes)對美國之音解釋說,由於美國的基礎設施建設採用的是公私合作的開放模式,外國企業有機會參與到從融資到設計、施工、運營和維護各個環節。
根據榮鼎咨詢公司(Rhodium Consulting Group)的數據,2017年,中國對美國基礎設施的直接投資超過100億美金。中國建築美國分公司曾在美國建築市場位列前50強,美國一些重要基礎設施,比如連接曼哈頓和布朗克斯的漢密爾頓大橋就是中國公司建造的。
康奈爾大學基礎設施政策項目主任裡克•戈德斯認為,這樣的趨勢在拜登政府時期會延續下去。
他對美國之音說:「我認為最大的擔憂是,各種各樣的中國公司成為美國大型基礎設施項目的直接投資者,因為這樣他們就會對基礎設施有很大的控制權。而且現在還存在網絡安全的問題。假如一家中國投資者持有美國基礎設施的股權,他們就可能獲得操作這個基礎設施的計算機程序、硬件和軟件等等。」
戈德斯教授表示,雖然美國的基建項目在招標時希望引入盡可能多的投標者,但這並不意味著必須將中國公司囊括在內。
「我不認為必須要有中國的公司才能形成有效競爭。如果這是一個好項目,你會有足夠多的大公司參與競標,」他對美國之音說。
而將中國公司排除在美國基建之外並非難事。相比與聯邦政府,州和地方政府在這個問題上握有更大的權力。
「如果一個公司想要參與美國的基建項目,它需要提交資格申請,所以很容易在資格申請的階段就將某一個國家的公司剔除出去。誰有資格參與競標,誰能中標,決定權在州和地方政府手裡,聯邦政府也不能要求他們必須和中國公司合作,」戈德斯教授強調,「美國並不缺乏政策機制來處理這個問題。」
德州參議員坎貝爾呼籲其他各州也採取行動保護自己的關鍵基礎設施安全。
她對美國之音說:「這是發生在我們眼皮子底下的事情,沒有人審視我們的基礎設施的潛在脆弱性。我覺得其他州也需要醒一醒,看看自己州裡正在發生的事情。」
「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之間不能繼續享有好的貿易,」她對美國之音說,」這只是關係到保護我們的關鍵基礎設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