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開始為統一後做準備」,這是近期兩岸都有所討論的一個議題。紅、綠、藍三方對這個議題的立基不同,討論的結果也差異明顯。
由於目前藍營過於弱勢,短期內也看不到崛起的跡象,所以在台灣內部能夠在「統一後」的議題上展現話語權的就只是民進黨了。也就是說,「統一後」的議題無論如何是繞不開民進黨的。這就需要面對一個非常現實而關鍵的問題,那就是「獨」性十足的民進黨會接受「統一」嗎?
或許很多人認為討論民進黨能否接受「統一」本身就是一個可笑的問題,答案也註定是無意義的。
可是天底下沒有絕對的事情。「如果」有一天民進黨接受了兩岸統一,也不必太詫異和懷疑。因為很多理由佐證了這樣「可能性」的存在。
一、生存危機
雖然今天的民進黨在島內一黨獨大,勢力、影響力達到建黨以來的新高。但事實上,民進黨的生存危機從來沒有消失過。
首先,反獨促統的中國共產黨帶領大陸崛起成為全球G2之一,這種「天然對手」的存在以及兩岸日益擴大的絕對實力的差距決定了民進黨面臨的生存危機幾乎是「終身制」的。縱使民進黨在島內實現了長期執政,但在終極實力上民進黨並沒有挑戰中共的本錢,這是客觀事實。如果民進黨想要強行實現台獨,只能選擇兩岸爆發戰爭這唯一方式。
儘管民進黨高調表示要「武力保台」,但如果真的戰火再起,戰場只能在台灣本土,戰爭的結果會給民進黨帶來何等毀滅性結局並不難想像。因此「以戰謀獨」並不符合民進黨的根本利益。
其次,如果不能依賴戰爭實現台獨,那民進黨還能依賴什麼,民意嗎?
今天的國民黨幾無能力再挑戰民進黨,但式微的國民黨依然是民進黨的「夢魘」。
在政治認同上,國民黨創建的「中華民國」依然是多數台灣人的共識。雖然台獨意識形態近年來在島內快速擴張,但「台灣國」始終可望不可即。只要「中華民國」的架構存在一天,民進黨就很難根除國民黨的生存空間,同時「中華民國」這個概念也會處處掣肘台獨意識形態。雖然贊成台獨的人數逐年增加,但民調顯示多數台灣人依然願意「維持現狀」,這說明台灣百姓整體對台獨建國的期望值不僅不高,而且對民進黨實現台獨的信心也非常不足。
不能發動戰爭實現獨立,台灣社會對實現「台灣國」既無共識更無信心,這2個關鍵因素的存在成為了民進黨最大的2個危機,這也決定了民進黨的生存環境遠非看似「強盛」。
二、「抗中保台」和「方芳們」
民進黨2次奪權後的施政目標都是在化解以上2個危機。而蔡英文無疑是解決的較為「理想」的。
一方面,民進黨大力操作「抗中保台」,其目的在於掀起台灣社會對大陸的仇視和恐懼感,借此強化「只有民進黨才能抵抗邪惡的中國、保衛台灣」。挑撥仇恨會擴大兩岸民意的距離感,「距離感」的擴大等同於給民進黨劃定了一個穩定的「安全區」。
(相關報導:
汪葛雷觀點:面對大選,國民黨不能只是防弊,更要揭弊!
|
更多文章
)
另一方面,民進黨持續擴權、全面掌控各種資源,壓縮遏制反對力量。蔡英文曾經說過「沒有人需要為政治認同道歉」,但這顯然只是說說而已。如果「非台獨」意識形態得到擴張,就是台獨意識形態的弱化、就意味著民進黨生存基礎的弱化和生存危機的惡化,這是民進黨決不能接受的。
所以,綠媒近乎抄家式的炮轟方芳以及參加北京冬奧的黃郁婷,這並非源於「政治認同」的問題,而是民進黨生存基礎得到威脅的問題。
台灣溜冰好手黃郁婷日前穿中國隊制服一事引發熱議。(取自美聯社)
雖然無法實現軍事台獨,但只要島內仇中、反中、離中態勢持續,就能支撐民進黨足夠的生存空間,這是民進黨的第一生存法則。「兩岸關係絕對不能有絲毫改善」這是民進黨化解第一個危機的主要手段。除了淡化、無視大陸的善意,曲解、放大、渲染兩岸的差異與摩擦,民進黨還要全力抹煞島內追求兩岸關係改善的聲音。因此民進黨執政期間台灣社會始終都處於緊張、對立、仇視的氛圍就不奇怪了。
三、攘外、安內、美國
陳水扁曾經說過「(台獨)做不到就是做不到」、邱義仁說的更直白「務實的政治人物,除非瘋了,誰也不會推台獨」。對民進黨來說,兩岸關係必須要永遠惡化下去嗎?顯然也不可能,因為這樣的話遲早會發生戰爭,政治經濟利益賺的盆滿缽滿的民進黨不想遭遇滅頂之災。
既然明知台獨不可能,那民進黨什麼時候會放棄「抗中保台」甚至放棄台獨呢?
民進黨既不能台獨,但也不能與大陸和談,本質上就是自認還沒有足夠安全的生存環境。如何實現生存環境的「絕對安全」呢?台灣社會僅僅「仇中」還是不夠的。民進黨自認還需要滿足3個條件。
第1個條件,民進黨在權鬥和意識形態方面的對手完全「無害化」,最好的局面就是國民黨徹底裂解。
台灣的國、民兩黨目前有個「恐怖平衡」。那就是誰也不能向誰屈服。如果民進黨放棄台獨,就意味著國民黨路線的正確,民進黨就會消失,反之也是如此。因此,民進黨和國民黨之間有著完全不可能調和的矛盾。
國民黨強調「民主」,希望民進黨要有民主素養,不要追殺國民黨,這本身就是政治無知和缺乏鬥志的表現。民進黨追求「生存」,在生存權面前,「民主」永遠是工具而不是目標,所以精神、鬥志、目標都渙散的國民黨註定一敗塗地。
第2個條件,除了政權之外,民進黨還要掌控台灣媒體及輿論話語權、把控住台灣主要經濟命脈,這是民進黨長期生存的最現實基礎。國民黨完成了媒體退出黨政軍,但民進黨完成了重新讓親綠媒體進入黨政軍。在核心經濟產業方面,民進黨大力酬庸黨內派系,既強化了民進黨自己的經濟基礎,也穩固了民進黨內部的團結。有權、有錢、有媒體,這樣的民進黨即使一時失勢也會損失有限。
第3個條件,雖然台獨無望,但民進黨依然需要絕大多數台灣人的「信任與支持」。操作「抗中保台」讓台灣人不信任大陸,操作「親中」讓台灣人不信任國民黨。在沒有其他選擇的情況下,台灣人只能選擇「相信」民進黨。「民進黨說什麼都對、做什麼都對」的局面已經形成。
太魯閣翻車、疫苗之亂、高雄城中城大火、進口萊豬核食等類似這些的施政亂象一定還會層出不窮,民進黨需要更強的民意信任度化解這些困局。
如果以上3個條件滿足後,民進黨自認其在台灣內部的生存環境就會得到最大化的「安全」。這個時候,它才認為需要以及有籌碼和大陸談判。
太多事實證明美國始終是影響兩岸關係的一個變數而非常量。也就是說,美國需要大陸幫助的時候就把台灣晾在一邊,與大陸產生矛盾後就再打出台灣牌。美國既不會放棄台灣,但同樣不可能承認「台灣國」。因為承認了「台灣國」,兩岸同樣也會爆發戰爭,對民進黨來說結局都一樣。
相較於以上3個條件,美國永遠都不是帶給民進黨安全環境的決定性因素。這一點民進黨也很清楚。所以民進黨會趁著美國提供「保護」,不惜成本的強化自己的政治基礎。
四、身份巨變、妥協、談判
當一個人一無所有,不會害怕會失去什麼,但是當擁有了很多之後就開始患得患失。民進黨同樣如此。
當民進黨「收穫」台灣以後,它的戰略必然會發生改變。
在「一無所有」的時候,民進黨橫衝直撞無所畏懼,「抗中保台」是壯大自己打擊對手的手段,但獲取了全台灣的「權、利」後,再繼續無條件的抗中只會帶來巨大的危險,特別是一旦發生戰爭,民進黨現在所擁有的就會消失殆盡。以經濟來說,當民進黨掌控了全台灣的經濟命脈之後,它就不希望引發大陸的經濟對抗甚至制裁。因為這會傷到民進黨的利益。
美國以冠冕堂皇的理由支持民進黨,但代價就是台灣的半導體產業輸美以及收不完的「保護費」。如果真的有一天台灣半導體產業被美國端走,那也就意味著台灣和民進黨最大的金雞母消失了。沒有了「護國神山」,台灣還能從大陸賺取多少盈利?台灣還有什麼資本得到足夠的「保護」?
所以,戰爭不能打、美國也靠不住,實現了3個條件之後的民進黨,必須要改變對大陸的策略。這是從「窮小子」變身「富豪」後的民進黨新的生存需要。
兩岸的關鍵矛盾就是台獨,「抗中保台」實現了民進黨在島內獲取安全執政的階段性目標後,民進黨將利用「放棄台獨」作為資本與大陸展開終極談判。這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也會是民進黨最終的追求。
一旦談判的結果滿足了需求,民進黨對待台獨就會像美國對待台灣一樣,該放棄也就放棄了。還是那句話,在取代國民黨成為了島內最「富貴」的政黨後,「台獨」就像「民主」一樣,為了民進黨的生存權,它們都是可以利用的工具。只要條件許可,都是可以交換的。
如果這一天到來,所有人都不應該感到詫異。這個過程完成了民進黨的一種蛻變,當然也完成了國民黨的徹底消散。
五、現實
以上是民進黨自我規劃目標的演變趨勢。接受統一對民進黨來說不是不可能,而是要看在什麼環境下、什麼條件下、什麼時機接受統一。
但是民進黨能完成3個條件並且達成目標嗎?那得先看看以下幾點。
其一,縱使台獨意識形態持續擴張,但依然有很多台灣人不接受甚至反對台獨。這些人群保持沉默不代表會放棄抵抗,民進黨打壓異己的力道越重,反而會刺激他們凝聚反抗。民進黨會怎麼對待他們?繼續輿論霸淩還是請去「喝茶」?由此產生的社會動盪會不會永遠無法結束?
(相關報導:
汪葛雷觀點:面對大選,國民黨不能只是防弊,更要揭弊!
|
更多文章
)
其二,「奪權有能力,施政無本事」一度是台灣社會對民進黨的評價。蔡英文施政6年,出現了不少類似高雄城中城大火的亂象。利用「抗中保台」固然可以暫時遮蓋這些施政短板,但如果長此以往,台灣社會的不滿終究會爆發。
吃萊豬、核食等這些問題不會就這麼簡簡單單的過去的,台灣社會的壓抑感或許已經正在不斷增加。很難想象哪一根稻草會壓破社會的容忍度?
其三,政治操作都有疲勞期,「抗中保台」也是如此。在網路如此發達的今天,兩岸的完全隔絕根本做不到。疫情的結束會加速兩岸人民的實質互動。如果越來越多台灣人認知到實際的大陸與綠營宣傳有很大不同後,會不會出現物極必反、懷疑「抗中保台」?
其四、雖然「護國神山」台積電擴大了在高雄、台中、台南等地的投資,但是美國正在加速推進半導體產業的回流,「端走」台積電的速度或許遠超想像。這會對台灣產業格局產生空前影響。民進黨不斷安插派系把控台灣經濟,經濟發展越來越傾向於服務台獨政治,經濟結構失衡、貧富差距擴大的矛盾會進一步惡化。與此同時,台灣經濟對大陸的依賴也是空前提高。
股市高漲掩蓋不了未來台灣經濟正失去主動性的可能性,而民進黨對此幾乎毫無對策。它不能杜絕萊豬、核食進台灣,也不能杜絕台積電被迫外移,更不能改變對大陸經濟的依賴。
除以上之外,還有人口減少、人才外流、空氣污染、電力短缺等等太多問題,這些問題幾乎都需要民進黨以專業角度去解決。但是每一個似乎都是依靠「抗中保台」給了答案。
施政是一個系統性工程,如果這些都處理不好, 民進黨需要的3個條件沒有一個會成熟。
六、空
民進黨很會做各種大內宣,但無論這些內宣如何眼花繚亂,台獨都已經不是民進黨的目標了,台獨已經從「目標」變成了「工具」。再強調一遍,現在「權、利」在握的民進黨追求的目標是「終極安全感」。
民進黨已經陷入了一個循環,那就是依靠「抗中保台」維繫島內支持,但這既惡化了兩岸關係,也惡化了島內關係。美國介入後,民進黨對美國的依賴進一步惡化了兩岸及島內關係。同時,施政紕漏頻現和派系鬥爭進一步加劇了各種矛盾,為了解決這些矛盾,民進黨繼續加碼操作「抗中保台」,加碼依賴美國,這讓問題進一步升級。
這樣的循環,會解決民進黨的生存危機嗎?這會帶來「安全感」還是帶來一場無休止循環後的「空」?
在實現「3個條件」之前,民進黨是不是不是也要考慮怎麼走出這個「空」呢?
更重要的是,無論對統獨怎麼看, 台灣社會是不是也要思考一下「暴富」後的民進黨究竟是什麼模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