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南部粽和北部粽,粽子還有什麼不同的樣貌?美食達人透露你不知道的祕密…

端午節將臨,又是吃粽子的時候。(圖/Tzuhsun Hsu@flickr)

一近端午,各形各式的粽子就出現,有的不在味覺上下功夫,只是求大,故有所謂珍寶粽的出現,比普通的大出三五倍來;還有人想打破世界紀錄,做出六百公斤的粽王,怎會好吃呢?蒸它365天也不透。

端午節將臨,又是吃粽子的時候。

每次寫到「糉」(編按:「粽」的異體字)字,就想起傻。人吃米飯嘛,有個「米」字邊就成「糉」,回到人旁,便是傻瓜一個。40年前瓊華酒樓的廣告,寫著一大「糉」字,下面中型的字體寫著:邊個話我傻。左右的小字寫著:可祭三間之魄,可供五臟之神。這個廣告,也聯想到「傻」字上面,或者因為粽子是糯米做的,囫圇吞之噎死,傻子一個,從了米旁。我用字還是喜歡做粽,以米飯祭屈原老祖宗,很好。

文人論題,總愛由典故說起,所有的飲食文章都會告訴你粽子的起源和典故。讀之重複又重複,如果你喜歡研究,看其他書去,我要講的,是自己的一個吃粽子的旅程。

作為香港人,天天就能吃到粽子,到粥麵店都有裹蒸粽出售,製法大概是從著名的肇慶蒸粽傳來,但已沒那麼講究,包的餡只有豬肉。正宗肇慶蒸粽的餡料有五香粉豬腩肉、鹹蛋黃、蝦米、栗子、蠔豉、香腸和臘鴨。蒸的時間規定用大鍋,蒸10分鐘。

當今的肇慶粽水準如何,沒機會去試,最靠近那種味道的,反而在澳門找得到,清平直街內的「杏香園」做的粽子材料足,四粒象棋般大的干貝和三個蛋黃,絕不欺客。

一近端午,各形各式的粽子就出現,有的不在味覺上下功夫,只是求大,故有所謂珍寶粽的出現,比普通的大出三五倍來;還有人想打破世界紀錄,做出六百公斤的粽王,怎會好吃呢?蒸它365天也不透。

包粽的材料,最初用竹筒,這種做法還流傳到寮國、緬甸一帶,把糯米塞入竹筒中燒烤出來,沒有餡的居多。你如果想嘗試一下,可在九龍城的泰國雜貨店買到。接著是用竹葉、蘆葦葉,也有芭蕉葉和蓮葉包的。奇異品種在臺灣嘉義,有種叫山豬耳的,生長在峭壁上,它比竹葉更厚更韌,又有一股幽香,是包粽子的最好材料。

廣東中山生長的蘆兜,村中兒童鬥的金絲貓蜘蛛,最愛藏於它的葉片中;用蘆兜來包粽子,據說可持久不壞。說到中山,所製鹼水最佳,把稻草、勒樹和一種叫蘇木的心燒成灰,水浸後就成鹼水,用它製作的鹼水粽不用冰箱,放它一個月來吃也不要緊。

當今的鹼水粽,就是放棄竹筒,以竹葉來包的原始形態和味道,用的泰米又叫大黃米,古時候叫黏黍,包出來的東西稱之為角黍。湖北市西部城鎮秭歸為屈原的老家,至今還用最傳統的方法包粽,但黍米已被糯米代替,製法為:蘆葦葉用沸水燙軟,裹時每次用三張葉,置左手掌中,撐開,下面兩片重疊,上面一片在兩張葉交縫處壓實,左右相折捲成三角圓錐形,放糯米與紅棗一個,壓實捲包成菱形粽子,用蘆葦紮緊,大火燜煮即成。

古時一般老百姓都窮,沒肉吃,也沒糖,甜味出自那粒紅棗,山東名點之一叫黃米紅棗粽,到現在還用黃米。用糯米包粽,始於唐代。 (相關報導: 吃一顆粽子的熱量,要跑8公里才能消耗完!營養師提供健康粽食譜,這樣吃就對了 更多文章

臺灣有種粿粽,則將糯米舀成黏膏,再把瘦肉拆成絲,用糖炒過來包的,味道相當不錯。經濟起飛後,許多著名的臺南擔仔麵店紛紛推出豪華粽子,餡中有鮑魚、干貝、生蠔、海參、魚翅等等,以本傷人。吃一兩個還可以,多了生膩,當然比不上老百姓最愛的燒肉粽,基本上它只包著肥豬肉,但用五香粉醃過,香料味極重,這也是由福建泉州傳來的小吃。至於臺南的吉仔肉粽,餡中百味雜陳,也許是肇慶粽傳過去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