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國翔觀點:頻道與有線電視系統業者間關於MOD的「潛規則」誰來管?

作者認為,有MOD跟系統業者所提供的服務有高度重疊性,MOD加入媒體市場之競逐,無疑給予有線電視系統業者一定程度競爭壓力,甚至因此衍生出頻道業者與有線電視系統業者間關於MOD的「潛規則」。(資料照,顏麟宇攝)

歷經十餘年耕耘,據媒體報導,中華電信MOD用戶數在今年熱門運動賽事家溫下,截至今年9月底,用戶數已達191.1萬戶,今年底200萬戶之目標,有望提前達陣。據中華電信董事長鄭優所述,200萬用戶數為MOD能夠轉虧為盈的用戶門檻,堪稱一大里程碑。而依據NCC公布2018年6月份之統計資料,全國有線電視總訂戶數則為5,156,824戶,較去年同期約下降1.7%。

隨著網路影音之普及,近年家戶收視習慣亦出現改變,前述有線電視與MOD訂戶數之此消彼長,雖未必有直接關係,但因MOD跟系統業者所提供的服務有高度重疊性,MOD加入媒體市場之競逐,無疑給予有線電視系統業者一定程度競爭壓力,甚至因此衍生出頻道業者與有線電視系統業者間關於MOD的「潛規則」。

2017-11-27-凱擘大寬頻總公司。(取自Google Map)
凱擘大寬頻總公司。(取自Google Map)

什麼是頻道、有線電視系統業者間的「潛規則」?

隨著MOD平台的發展,收視內容確實較以往更加多元。但無論新舊訂戶,或許都曾出現「○○頻道為什麼在MOD找不到?」或「○○頻道的○○節目,為什麼在MOD上看不到?」這樣的疑問甚至抱怨。為何頻道不上架MOD頻道、為何頻道明明已經上架MOD平台,但熱門節目卻被重播節目取代等問題,與頻道是否授權MOD平台及授權條件有關,但實際上似乎也不單純是授權與否或授權條件的問題,而可能是運行已久的一套「潛規則」。

究竟什麼是有線電視系統業者與頻道業者間的「潛規則」?打個比方,頻道是商品,有線電視與MOD平台則是銷售商品的通路,對於商品業者而言,商品在愈多通路將商品上架,能使商品觸及更多消費者,增加被購買的機會,應為商品業者所樂見。但就通路業者而言,如果愈多商品為通路所獨占,於其他通路買不到,消費者勢必將選擇獨占商品愈多的通路。像這樣,通路業者(系統商)要求商品(頻道)只能在A通路(平台)上架,不能在B通路(平台)上架,否則就使該商品在A通路下架或給予位置較差的櫃位,就是所謂「潛規則」。論者指出,不少系統業者與頻道業者間授權爭議,其實就是與頻道不得同時於有線電視系統及MOD上架之所謂「潛規則」有關。

舉例而言,「民視新聞台」於2017年11月於MOD上架後,即遭凱擘等系統台業者要求下架,表面上雖為授權金爭議,但有媒體指出檯面下最根本原因,是對「民視新聞台」投奔MOD之行為所為之殺雞儆猴。又如2016年間發生中投有線電視於MOD推出包含三立新聞台、三立財經台之「付費套餐」後,將三立電視台「移頻」(調離原收視大眾熟悉的頻道號碼)事件,也有媒體指出是與前述「潛規則」有關。

由前述二案例不難看出,有線電視系統業者與MOD間的緊張關係,而有線電視系統業者以將頻道「下架」或「移頻」為籌碼,令頻道不敢上架MOD平台,或給予MOD平台差異之節目內容(例如移除熱門時段之熱門節目),無疑將涉及是否有違平台間「公平競爭」的議題。 (相關報導: 廖國翔觀點:民視與有線電視台之授權金爭議怎麼看? 更多文章

「潛規則」若破壞公平競爭,有法可管?

禁止無正當理由之差別待遇及限制競爭行為,是公平交易法上重要議題。依據NCC於107年8月7日公布之「107年第2季有線電視訂戶數」統計資料,凱擘集團、中嘉集團、台灣寬頻集團、台固集團及台數科集團目前於台灣的有線電視系統業者市場中市占率約75%,如此寡占之市場結構,使有線電視系統業者具有相當市場力,且除對頻道業者具有垂直之相當市場力外,對於競爭平台(例如MOD)亦具有水平之相當市場力,系統業者之舉措,往往造成限制競爭之效果,可能發生限制競爭之態樣,實包含公平交易法第20條所定各款之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