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重要國家伊拉克因為經濟衰敗、政府無能、貪腐猖獗,10月初爆發大規模示威抗議,巴格達當局出動安全部隊強硬鎮壓,迄今造成近400人死亡;光是28日一天,就屠殺了至少45人。雙手沾滿人民鮮血的總理阿卜杜─馬赫迪,29日終於宣布辭職。分析家普遍認為,伊拉克政局原本就很不穩定,未來恐將持續陷入混亂。
28日當天,伊拉克安全部隊就在納希利亞(Nasiriya)、巴格達(Baghdad)、納傑夫(Najaf)對民眾開火。伊拉克伊斯蘭教什葉派最高領袖、大阿亞圖拉(Grand Ayatollah)西斯塔尼希(Ali al-Sistani)忍無可忍,下令麾下國會議員不再支持阿卜杜─馬赫迪(Adel Abdul-Mahdi),讓後者面臨不信任投票倒閣的威脅。

哈珊政權垮台16年,伊拉克仍是一個動亂國家
反政府民眾聚集在巴格達的「解放廣場」(Tahrir Square)慶祝總理下台,但阿卜杜─馬赫迪向國會遞出辭呈之後,至少又有4名示威者遭到安全部隊殺害。此外,自2003年美軍大舉入侵、推翻哈珊(Saddam Hussein)政權以來,伊拉克政壇長期動盪不安,阿卜杜─馬赫迪已是第5名總理,上任才1年多,他的繼任者恐怕也無法撥亂反正。
而且弔詭的是,阿卜杜─馬赫迪如果是向總統薩利赫(Barham Salih)表明辭意,總統可以直接批准;但他卻選擇向國會遞辭呈,由議員投票決定是否接受,因此增添許多變數,甚至可能導致政局癱瘓。此外,一旦國會准辭,阿卜杜─馬赫迪將轉為「看守總理」,但伊拉克憲法並未明文規定總統要在多久的時間內提名新總理,或者讓國會重新改選。

「在摧毀這個病態的體制之前,我們不會離開」
伊拉克這場社會運動類似香港、黎巴嫩、智利、玻利維亞的「無大台」(leaderless)示威抗議,沒有領導人或領導組織,民眾自動自發走上街頭,要求終結貪腐、要求改善經濟、要求像樣的基礎設族與公共服務、要求終結政黨「坐地分贓」壟斷社會資源、要求重新選舉國會、要求鄰國伊朗縮回干預的黑手。
39歲的示威者泰伊夫(Taif)對《美聯社》(AP)表示:「伊拉克的政治體制會換上另一個阿卜杜─馬赫迪。但是,在摧毀這個病態的體制之前,我們不會離開。」巴格達的反政府民眾已在解放廣場安營寨近2個月。

什葉派、庫德族、遜尼派分享權力
另一名廣場上的示威青年莫塔達(Mortada)也說:「我們要求選舉制度改革,我們要求真正的變革。該辭職的不只是一個人,整個體制都應該打掉重練。」
10月1日迄今的鎮壓犧牲者,大部分都是像泰伊夫、莫塔達這樣的示威者,死在安全部隊槍下,或者因催淚瓦斯彈爆裂而身亡。 (相關報導: 威權國家領導人是怎麼練成的?學者列舉「獨裁者10大守則」警惕世人 | 更多文章 )
2003年之後,伊拉克由總統制改為內閣制,單院制國會329席,總理掌握實權,總統由國會推選。為顧及族群勢力均衡,總理一定來自什葉派(最大族群),總統出身庫德族(Kurds),國會議長則由遜尼派出任。伊拉克國會不曾出現單一政黨過半,每次大選過後,往往要為協調總理與內閣人事大費周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