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慈航天使」美譽的空軍救護隊,不論天氣條件多惡劣、地理環境多複雜,只要民眾遭逢危難,都能看到他們「從天而降」身影,冒險執行傷(病)患緊急後送等任務;守護國人生命安全,是救護隊的日常,去年更榮獲國軍模範團體,團隊專業、大愛的形象,深受各界肯定。
空軍救護隊又有「海鷗部隊」之稱,隊員胸前有著海鷗翱翔山之巔、海之濱圖樣的布章,象徵救護隊無懼任何險阻,有能力完成任務的精神。提到救護隊的前世今生,為強化軍方執行搜救工作的能量,1952年12月1日,嘉義直升機分隊改編為空軍救護隊,1954年7月1日再擴編為空軍救護中隊,直至1983年8月1日,更改部隊番號為空軍救護隊迄今。
救護隊出勤,原則上以5人為一組,包括正駕駛、副駕駛、機工長與2名航空救護士,並依任務難度或搜救情形,彈性調配人員;目前除救護隊本場的嘉義基地,包括台北松山基地、台東志航基地,也都有至少1架直升機待命,一旦狀況發生,就能在最短時間調派距離最近的直升機趕赴馳援。

搜救任務風險高,特別是需要救護隊挺進之處,多是交通工具不易抵達的高海拔山區、海象惡劣的海面等,以水域救援為例,一旦接獲命令,隊員迅速抵達現場,必須先評估環境,如傷患處於海上或暴漲溪流,就得先以高空吊掛方式接近遇難者,透過吊圈、吊籃等工具,協助傷患脫困,待返回機艙,還要第一時間針對傷勢、身體狀況作評估,實施緊急治療,直到降落後與救護車交接,才算告一段落。 (相關報導: 台灣人口連2年「生不如死」 馬英九:擔心兩岸戰爭是不生原因 | 更多文章 )
疫情環伺 救護隊出勤必穿防護服
救護隊隊長張登峻上校表示,單位去年獲國軍模範團體殊榮,是全體隊員用一整年的努力換來的成果,尤其是在疫情期間,除醫護人員、國軍化學兵需要穿著防護服,實務上,救護隊員也是如此,他們必須克服穿著防護服帶來的不適與不便,以救護隊「海鷗慈航」的大愛精神,完成各項交付的任務,也期許單位未來持續以S-70C-6海鷗、EC-225超級美洲獅、UH-60M黑鷹等救護直升機,確保國人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