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電網強化、邁向淨零,台電「綠能+儲能」打造區域分散電網

張忠良:台電「綠能+儲能」打造區域分散電網 (顏麟宇攝)

未來市場與議題都將基於數位科技之架構而相互成長,該如何協助企業掌握未來商機,兼顧營運成長與企業永續 ?12/15風傳媒《明日科技》高峰論壇,限額免費索票中→

https://events.storm.mg/campaign/2022SMCF_4/

電力是民生、產業重要發展資源,然而台灣今年發生303停電事故,引發社會各界關注電網系統穩定度。對此,台電於9月宣布啟用「強化電網韌性建設計畫」,提出3大主軸與10大面向,期望提升電網因應事故的能力,除了分散工程降低電網事故風險,避免大規模停電,同時也搭配再生能源發展推動儲能建設,以「綠能+儲能」打造區域分散式電網,期望強化電網穩定與綠能效用最大化,加速邁向淨零碳排目標。

綠能+儲能,台電攜手民間推1000 MW儲能建置

台電副總經理張忠良說明,電網韌性計畫有3大主軸,分別是力求分散、持續強固、加強防衛,若再細分,則包含5項分散、3項強固與2項防衛等10大具體作為。

詳細來說,分散的重點在於降低電網集中風險,包含電廠直供園區、綠能分散供電、樞紐節點分群、增加配送節電與精進區域調度。強固工程著重提升設備穩定度,包含電網擴充更新、廣增儲能設備與變電所屋內化。最後,防衛工程則包含強化防衛縱深與即時動態防衛,期望縮小事故範圍,避免發生大規模停電,也加快電網系統的恢復速度。

而隨著綠能發電占比持續增加,具備快速反應、穩定電網功能的儲能系統,扮演角色也愈趨重要。張忠良指出,台電2025年的儲能裝置容量要達到1,000 MW,其中160 MW為台電自建,840 MW則與民間合作,採用雙管齊下的方式,加速儲能發展。

張忠良進一步說明,台電自建儲能系統部分,2025年前將陸續完成台南鹽田光電場、路園變電所、龍潭變電所及冬山變電所儲能系統設置。全數上線後,累計可達160 MW儲能容量。

與民間合作部分,840 MW可分為功率型和能量型儲能系統,藉儲能的快速反應能力,除可在緊急狀況發生時即時放電救援,提供事故搶修緩衝時間之外,也肩負穩定系統頻率職責,未來更可協助電能移轉,如白天儲存太陽能移轉到晚上使用,因應夜尖峰用電需求。

電力交易平台啟用滿周年!廣納民間量能,協助電網穩定

張忠良進一步說明,向民間採購的電能可分為雙邊合約、民間申請建置、電力交易平台等方式。其中,台電透過電力交易平台吸引民間分散式電力資源投入電網,藉由電力交易市場運作創造上看百億元的電力共享經濟,共同協助全國電力系統穩定。

張忠良分析,儲能設備有兩個重點,一是可以多快反應,二是可以持續多久,而根據反應時間與持續時間,電力交易平台可分為調頻備轉、即時備轉與補充備轉3大電力商品,其中調頻備轉目前共有19家業者、76MW容量,數量仍在成長中,平均每個月會增加1.5家合格業者。 (相關報導: 台積電不斷擴廠成用電怪獸!劉德音關心台灣5年後用電 經濟部長回應了 更多文章

張忠良說,根據台電統計,這3種商品目前共有30家業者參與,涵蓋石化、金屬、紡織、食品、電信、物流、飯店、百貨公司等各行業,共126個資源,總計容量達295.4 MW(29.54萬瓩)。這當中一半來自於企業透過能源管理進行用電排程調整,30%來自儲能業者,20%來自工廠等自用發電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