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股開市60周年,市值最高突破新台幣57兆元,半導體股扮演舉足輕重角色。其中,聯電掛牌36年來市值增逾700倍,台積電市值也大增超過200倍,一度逼近18兆元,穩居台股之冠。
台股權王台積電法人說明會釋出提高資本支出、毛利率逾53%等基本面正向展望,激勵股價於2022年初展開一波強悍漲勢,吸引全市場股民的目光,並於1月17日創下688元新天價,市值攀高至17.84兆元,約占全體上市公司總市值的31%。
若以台積電美國存託憑證(ADR)價格計算,台積電市值達7294.6億美元,超越輝達(NVIDIA)及波克夏哈薩威(Berkshire Hathaway),成為全世界市值最大的半導體廠,並躍居全球第8大企業,僅次於蘋果(Apple)、微軟(Microsoft)、沙烏地阿美石油公司(Saudi Aramco)、Alphabet、亞馬遜(Amazon)、特斯拉(Tesla)及Meta。
台股護國神山也曾落寞 一天成交僅5張
令人難以想像的是,常常高居台股單日成交值第一的台積電,在27年前的1994年9月5日掛牌當天,交投相當清淡,單日僅成交5張,開盤價與收盤價都是96元,當天總成交金額不到50萬元。
台積電如今股東人數曾一度突破100萬人,盤中零股交易成交股數一般就有數百張規模,偶有上千張大量,成交金額逾10億元,是當時的千倍水準,市場人氣相差有如天壤之別。
近年被稱為台股「護國神山」的台積電,於1987年2月21日成立,一開始並未受到各界矚目。創辦人張忠謀曾說,台積電本來是沒沒無聞,不被看好,創新的晶圓代工商業模式的毀壞性,在做了10多年後才被大家看到。
台積電於2000年1月、2月間股價曾突破200元,隨著網路泡沫破滅,股價腰斬跌破100元,並長達12年維持在2位數,最低達34.9元,直到2013年1月才又站回百元關卡之上。
靠著多年來堅持追求技術領先、卓越製造及客戶信任,台積電成功拉大與競爭對手的差距,穩居全球晶圓代工龍頭寶座。不僅製程技術不斷推進,營收、獲利迭創新高,台積電的產業地位與重要性日漸受到各國政府與市場重視,推升股價屢創新高。
當台積電股價於2021年衝上600元,台積電前企業訊息處資深處長孫又文曾說,是「遲來的正義」,因為台積電長久以來被低估。
台積電2021年營收已突破1兆元大關,達1兆5874億元,是上市當年營收的82倍。台積電股本已達2593億元,是上市時的33倍,市值更大增超過230倍。
同為晶圓代工的聯電成立於1980年5月22日,比台積電還早6年多,是台灣第一家半導體製造公司,初期股本只有9000萬元,當時由工研院向美國RCA引進技術,再技術授權聯電。
聯電於1985年7月16日掛牌上市,代號2303,比台積電早了9年多;聯電是台股第3家掛牌的電子公司,台積電是第30家掛牌的電子公司,早期市場素以「晶圓雙雄」稱呼兩公司。 (相關報導: 美國保守派思想家狄繆思:台灣與烏克蘭的存亡,攸關人類文明重大成就——民族國家 | 更多文章 )
聯電與台積電曾是晶圓代工產業激烈競爭的對手,競逐先進製程技術,兩公司領導人曹興誠及張忠謀過去也傳出互有心結;直至竹科40周年慶,兩人同台獲頒傑出成就貢獻獎,曹興誠主動向張忠謀握手致意,媒體形容兩人是「破冰之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