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廁所史話:從公共廁所變遷看英國性別平權與文化

1964年10月11日,英國著名的滾石樂隊成員去英格蘭南部城市布萊頓開演唱會,路過倫敦維多利亞車站一個公共廁所留影。(BBC)

英國首都倫敦,作為引領國際潮流的大都會有過許多著名的世界第一:第一條單行道、第一塊推向市場的拼圖;第一個賣香蕉的英國城市以及第一個有沖水設施的公共廁所。

廁所一直以來都不單單是一個解決人體自然需要的問題。尤其對婦女而言,在住家以外的地方,無論是公共場所還是工作場所, 公廁是她們經過抗爭才有的設施。

然而,廁所儘管對人類社會的運作至關重要,但每年可供公眾使用的公共廁所卻越來越少。有的荒廢了,有的被賣掉變成了小咖啡館或小藝術館。

因此,作為對公共廁所的讚歌,我們來講述幾個你可能早就想知道卻毫不知情的倫敦廁所故事。

倫敦市長惠廷頓的大廁所

英國著名插畫家亞瑟·拉克漢姆(Arthur Rackham)筆下的迪克·惠廷頓
Arthur Rackham
英國民俗故事中的人物惠廷頓(Dick Whittington)說:我以為倫敦街上鋪的都是金子,沒想到是人的排洩物。這句話可能是有人說過,但這個人物的原型,曾經在15世紀初擔任過倫敦市長的惠廷頓(Richard Whittington)應該沒真的說過。

在19世紀末之前,公共廁所像人們所想象的那樣是相當簡陋的。男人,一如既往能夠找到某個隱蔽的小巷子去放下自己的包袱。但是,女性則必須找到黑暗角落,或者去所謂「公共長排屋」解決如廁問題。

1423年,倫敦第一任市長惠廷頓(Richard Whittington)在如今已經被填成市區的沃爾布魯克小河(Walbrook)河口建了一個相當於架在泰晤士河上的「公共長排屋」,也就是有128個座位的公共廁所。

這座「便利所」為男女各設了64個座位,被認為是第一個按性別隔離的公共廁所。廁所的位置使它每天會被上漲的潮水沖洗兩次。

理查德·惠廷頓(Richard Whittington)
Getty Images 擔任過好幾任倫敦市長的惠廷頓(Richard Whittington)給多個慈善項目捐過款,而且養了一隻特別小的貓,成為民俗故事的來歷。

工人階級的婦女可以因此得以解決如廁問題,但對於更有身份地位的女士來說,最適合她們的是掛著窗簾的馬車上設置的單間馬桶。如果找不到這樣的地方,富有的婦女們就要經受膀胱容量的限制。她們的活動範圍受到廁所的限制,要麼呆在家裏,要麼在那些有身份的朋友或家人那裏。

猴子小屋和搖錢樹

1851年在倫敦「水晶宮」(Crystal Palace)舉行了萬國工業博覽會,管道工詹寧斯(George Jennings)在會場安裝了沖水馬桶,他稱之為「猴子小屋」。這是管道工行業裏流行的俚語,靈感應該來自沖水馬桶管道的形狀。到展覽結束時,有超過80萬名參觀者使用了這些設施。

詹寧斯於是說服主辦方繼續開放廁所。這樣的收入相當可觀,一便士上一次廁所,這樣當年每年收入約為1000英鎊,合現在每年六位數的收入。

從博覽會那麼振奮人心的日子之後,倫敦的公共廁所又經歷過另外一些高潮和低谷。

「尿拴」和女用小便池

喬治·詹寧斯(George Jennings)設計的廁所馬桶
Getty Images 英國著名環衛設計師詹寧斯(George Jennings)為1851年的萬國工業博覽會(the Great Exhibition) 設計的廁所馬桶。

到19世紀末,被稱為「公共等候室」的公共廁所更加普遍了,但十有八九仍是為男性服務。沒有上廁所便利的婦女,彷彿仍然被一條「尿拴」所束縛,無法沒有後顧之憂地進入公共領域。

在第一個公共沖水馬桶誕生後不久,從19世紀50年代開始婦女衛生協會發起了一場運動,要求為女性「在教區人流量大的地方特別設立」沖水馬桶。

該協會的秘書亞當斯(Rose Adams)這樣形容女性的「痛苦」,「她們本能地發現在這個問題上要求公眾加以考慮極為困難」。 (相關報導: 為何中國人口拐賣猖獗?法學教授:非法購買一隻鸚鵡判刑5年,非法購買一個女人判刑3年 更多文章

她的呼籲得到了醫學界(應該說更為重要的是男性們)的支持。倫敦帕丁頓區(Paddington)的衛生官員史蒂文森(Stevenson)表示,女性與男性有「同樣的生理需求」,對女性廁所的呼籲「不是由感性主義硬造想象出來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