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又一家大型太陽能廠商破產,這是這幾年來第n家破產倒閉的大型太陽能廠商。當別人家一個個的「收攤」時,蔡政府卻敲鑼打鼓要大搞綠能計劃,坦白說,不是不能作,但最好專業一點的作好評估與風險控管,否則,難保未來不會再次陷入供電與產業災難中。
好生意嗎?歐洲再傳大型太陽能廠商破產
曾是歐洲最大的太陽能廠商、德國的Solarworld官網上周出現一則簡短的新聞稿:「SolarWorld AG管理委員會,經過很多努力,但不幸沒有拯救業績持續下滑的公司,現在公司負債累累,不得不向法庭申請破產程序。」簡單講就是這艘號稱德國最後的「太陽能旗艦」也沉沒了,在資不抵債、前景又黯淡下,只能宣布破產倒閉,旗下子孫公司們是否也要一起進入破產程序,則仍在評估中。
其實,Solarworld還算是撐得較久的廠商了;9年前,德國曾是全球太陽能市占率最高的國家,但短短幾年內,就如得瘟疫一樣,德國的太陽能光電廠一家的倒下─從2011年龍頭企業QCell宣告破產,接著Solon、Sovello、Conergy、Odersun…..等一個又一個的倒下去;即使是母公司體質強健者如博世和西門子,最後也都選擇賣掉或停止太陽能業務。
變成紅海,全球大廠紛傳倒閉
德國業者應該可「欣慰」的是「吾道不孤」,其它國家的太陽能企業慘狀雷同;今年4月美國太陽能廠商 Suniva 聲請破產,去年號稱全球最大再生能源公司、同時掌握太陽能與風電的美國SunEdison宣布破產,在此之前,該公司執行長還提出「公司市值上看 3500 億美元,將與 Apple 或 Google 相提並論」的願景,接著不到1年就破產,市值蒸發99%。在此之前,Solar Trust of America、Evergreen Solar、Spectra Watt、Solyndra………等都已「 先走一步」、宣告破產了。其實如西班牙、奧地利、中國,都有大型綠電企業破產─連中國的龍頭廠尚德都破產。
何以致之?不是說太陽能發電夯到爆,全球的需求不斷增加嗎?這話沒錯,但問題是:一、太陽能發電還是貴,它的需求建立在政府高額補貼的基石上,一旦政府或因政策改變、或因財政困窘而減少補貼,需求馬上掉下去。二、後進國家─特別是中國─的太陽能產能開出來,低廉的價格逼死眾多先進國家的廠商;那家才宣布破產的Solarworld就曾率先鼓動歐美對中國太陽能廠提出「雙反」(反傾銷、反補貼),破產後公司創始人也把原因歸於中國產品的傾銷。
綠能可成為台灣支柱產業嗎?
回過頭看國內,政府的能源政策與產業政策,都是要大手筆的發展綠能。供給面方面,綠能列入5+2產業政策中,拿出台南沙崙作為綠能的科學園區,發展包括太陽能、風電、生質等綠能產業;需求方面則是到2025年時,要把國內綠電比重提高到20%以上。 (相關報導: 綠能轉型》台南百億科學城拚綠能,部會進駐意願低,工研院800員工將「迫遷」 | 更多文章 )
不過,如果要讓台灣的綠能產業成為真正的支柱產業,基本條件就是一定要有國際競爭力,可以在有獲利的情況下出口外銷;如果這些綠能產業的生存與發展,只能靠國內正好大推綠能,藉著各種補貼而銷售並獲利,則其「尋租者」的成份變成高於生產者。國內的綠電商機有窮盡之時,如果其生產成本仍高於國際,屆時就是再次淪為「慘業」,賠錢、虧損、最後甚至倒閉收攤在所難免。結果是台灣浪費了許多錢及資源,最後成為一場春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