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台灣南端屏東縣獅子鄉的陳女士,婚後生了三個小孩,體重也從90公斤上升到130公斤,由於體重超重,加上平常忙於家務,外出活動漸少,體重也慢慢飆到188公斤,身體質量指數也達63,是所謂的「超級超級肥胖」。由於常常痛風發作,膝關節有重度退化的現象,而且血壓及血糖等數值都出現紅字,於是在今年二月中旬至高醫附設醫院體重管理中心就診,並由主治張博智進行腹腔鏡微創胃繞道手術。
手術後出院至今,體重已減少近「30公斤」,雙膝疼痛與痛風情形已顯著緩解,不良於行的狀況也大幅改善,目前在營養師的專業指導下,採取高蛋白均衡飲食,合併調整進食方式,以細嚼慢嚥、少量多餐,同時按時補充綜合維生素和鐵劑,來協助達成體重管理,貼心的二兒子還會每天陪陳女士在村子裡走路運動,大女兒則是很期待媽媽變瘦變健康,而就讀小學一年級的小女兒卻擔心說:「如果媽媽變瘦變漂亮了,被別的男生追走怎麼辦?」
微創減重手術發展純熟 安全性大幅提升
微創減重手術在台灣每年都有超過2000例的減重手術人次。根據亞太代謝暨減重外科醫學會(APMBSS)統計,平均每1500人之中就有一人接受過微創減重手術。
身體質量指數(BMI)超過37或超過32且合併二型糖尿病或兩個以上由肥胖所產生的合併症,就是所謂的病態性肥胖,也是接受減重手術的適應症。而病態性肥胖的族群,使用微創腹腔鏡手術來治療肥胖問題已是首選,由於近幾年來微創技術的創新,手術安全性大大提升,更符合經濟效益。除了能有效改善二型糖尿病等代謝疾病外,更可以減少長期與肥胖相關疾患的死亡率。 (相關報導: 「好想定居高雄!」外地愛排的丹丹只是基本款,這17家澎湃美味才是在地最推薦啊 | 更多文章 )
腹部肥胖者女大於男
全天下的媽媽整年都忙於照顧家人,卻常常忽略自己,很多媽媽在產後體重暴增,變成”大腹婆”。國民健康署於2013年的資料顯示,20歲以上成人腹部肥胖(又稱為中央型或內臟型肥胖,即男性腰圍≥ 90公分,女性腰圍≥ 80公分)的比率,男性為33.1%,而女性卻達46%。當腰圍超過理想尺寸,堆積在腹部的脂肪組織會影響身體代謝,影響血脂肪和血糖的調控,大幅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和二型糖尿病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