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團法人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攜手綠色餐飲指南發起「小米食材研究會」,聯合全臺16家綠色餐廳,邀請主廚實地走訪臺東原鄉部落小米產地,並於5月展開為期一個月的「小米月」,同步供應臺東小米創意料理,透過料理傳遞本土小米所蘊涵的豐富多樣性,所交融出的風土滋味,以及目前所面臨的消逝危機,希望藉助廚師的力量,呼籲各界共同重視保存小米地景的價值,並帶動更多消費者一同支持本土小米與雜糧的復耕行動。
我們對於食物的選擇,將攸關著對這塊土地上環境與社會的影響。當消費者的需求與在地生產愈來愈脫節,愈來愈仰賴進口,將會使在地的農村經濟愈來愈萎縮,農村的社會與文化也將面臨衰微。然而,在地農食產業鏈重建過程往往不是一蹴可幾,對於本土小米而言,二級的加工與三級的行銷、通路銷售,其實並非最大問題,最大的挑戰實際上來自一級生產端層面的障礙,勞力密集生產型態下的高人力時間成本以及野生動物造成的農損問題。
由於現階段小米耕種從播種、疏苗、除草、採收等完全依賴人力,再加上田區的鳥害嚴重,讓願意種植小米並留種的族人,僅剩部落的長者與極少數還留鄉的青壯年。而小米地景與多樣化的小米品系一旦在部落消逝了,也意味著臺灣本土農業文化遺產的消逝,以及原民利用所積累千年的智識系統和小米農田地景,所營造出來的生物多樣性的消逝。
除了在文化面向上的特殊性,小米在生態面向上亦具有重要意義。小米的生長分布海拔落差可達1000公尺範圍,因而具有高度的基因多樣性。而小米也是瀕臨絕種的山麻雀十分喜歡的食物,小米種植面積不僅影響山麻雀族群數量,也連帶影響食物鏈更上端、同樣瀕危的熊鷹存亡。 (相關報導: 林庭瑤專欄:小米雷軍的電動車豪賭 | 更多文章 )
面對當代飲食方式的變遷,外食人口日眾,「小米食材研究會」將在這個金黃色的小米收穫季節,帶著廚師走入產地,實際認識土地、耕作的長者、青農,以及到小米田拜訪的小鳥、猴子,主廚們將以迷人的手藝,接下連結農村部落的生產者與都市消費者的任務,部落經濟與文化的復興貢獻己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