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澤民的政治遺產:將中共從工農無產階級政黨改造為全民政黨、精英政黨、有產階級政黨

2022年12月6日上午,中國前領導人江澤民的悼念大會在首都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習近平親自主持(AP)

中國的政治文化強調蓋棺論定,政治人物尤其看重死後組織對自己的評價。然而,如果我們把蓋棺論定理解為從歷史的角度去評判一個政治人物生前身後的功過及其影響,會和官方的評價——後者一般是溢美之詞——有很大出入,甚至完全顛倒過來。

剛剛去世的中共前總書記江澤民得到了中國當局非常高的讚譽,稱他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比肩鄧小平。習近平如此抬高江的背後用意暫且不論,問題在於,即便從黨的角度來說,江是否有資格得到這麼高的評價,他對中共留下的政治遺產究竟促進了歷史進步,還是要為中國今天的現狀負相當責任?

從毛到習的中共五代領導人中,江稱得上是個轉折性人物。毛鄧是職業革命家,從江開始,中共領導人變成技術官僚——我說的技術官僚指的是官員的專業背景和專業能力,他和之後的胡錦濤都出身技術官員。習雖然不是搞技術出身,並再次強調領導幹部的革命化,但在中共領導層,技術官僚仍占主導。轉折性還體現在最高領導人更替的和平交權,建立了一套交接的程序和規範。

江是在六四學生運動被鎮壓後的特定環境下上台的。這讓世人也包括他自己都認為他會是一個過渡領導人,臨時替元老們看管總書記的職位,以致處事施政不得不格外小心,用他後來的話說,「我感到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只是這一「過渡」就是13年,若加上他在總書記位上退下後還擔任軍委主席三年,行監國之責,實際統治中國16年。可以把江的這段時期分為兩個階段,1994年前的5年,江雖貴為總書記,實際處於小媳婦的地位,被元老們看管;1994年之後,隨著鄧、陳等元老年紀漸大健康漸差或者已故,以及他也在高層培植自身勢力,基本擺脫了元老們的約束,迎來了統治意義上的「江時代」。

在江主政的十多年裡,用前花旗銀行董事、江傳記作者、美國人庫恩的話說,他將中國從一個「因天安門事件而動盪不安的國家轉變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主要發動機和商業文化中心,成為一個充滿活力和開放的國家」。江推行了經濟和國企改革,在中國建立起了初步的市場經濟,加入了WTO,為中國鎖定了開放之路;允許資本家入黨,提出了「三個代表」思想,推動了黨內民主的一定發展,擴大了社會的自由。這些當然不主要是江一人所為,但作為時任中共最高領導人,他還是在其中扮演了關鍵角色。

具體來說,江給中共和中國留下了以下幾方面的政治遺產:

其一,江時期激進的國企改革尤其「抓大放小」, 為在中國建立市場經濟奠定了基礎,準備了條件;他排除干擾加入WTO,讓中國走向全面的經濟開放和全球化,與世界經濟體系融為一體。89年之前,中國的經濟改革和經濟開放還只處在初步階段,92年之後,引入市場經濟體制,改革開放進入一個全新階段,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是在此之後。 (相關報導: 習近平高調悼念江澤民,專家分析50分鐘「悼詞」背後深厚含意 更多文章

但是這一時期的改革開放也製造了大量問題,主要是國企的休克療法式改革,買斷工人工齡,將他們掃地出廠,雖然提高了整體的經濟效率,可也造成了通貨膨脹和嚴重失業。而留著社會主義尾巴的國家幹預式的市場經濟,充其量只能稱為半市場經濟,造成社會兩級分化,權力成為造富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