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6年,再次來到越南,我此行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想了解越南近現代「去中國化」的脈絡及其影響。
即使作為一名普通的觀光遊客,浮光掠影地到處走走,你也會輕易感受到越南曾經受中國文化的影響之深廣:街頭老建築上的漢字門匾,寺廟廊柱上對仗工整的楹聯,公園裡最受人們喜愛的休閒遊戲是「楚河漢界」的中國象棋,婚禮慶典上家家必掛的紅雙喜,升學考試前或大學畢業季,學子們祈求保佑或慶祝留影的首選地是有著濃鬱中國特色的孔廟……
河內的一處佛教寺廟,寺廟的名稱和楹聯已經由拉丁化的越南文字替代了過去的漢字。
然而,深入觀察之後你會發現,越南「去中國化」的痕跡也比比皆是:一些寺廟的漢字名稱被拉丁化的越南「國語」字母覆蓋,甚至有些地方的楹聯都已經「拉丁化」,從上至下書寫的拉丁字對聯給人一種啼笑皆非的感覺;在越南的博物館裡,對於抗法、抗美等近代戰爭的描述中,幾乎隻字不提來自中國的援助;街頭到處是以「越南製造」、「日本製造」、「韓國製造」、「美國製造」、甚至「加拿大製造」為店名的專賣店,卻看不到一家標名「中國製造」的商家牌子,儘管中國已經是越南最大的商品進口國。
對於越南「去中國化」的系統性研究著作並不多見,在我能找到的幾篇論述文章中,作者們對於越南「去中國化」的起源和發展莫衷一是,對於其動機的分析也略顯簡單。而這,也正是促使我前來越南一探究竟的原因。
越南文字「拉丁化」
班奈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在他的著作《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和散佈》一書中曾經寫道:「博物館和博物館化的想像都具有深刻的政治性」。我一直以為,若想了解一個國家的歷史,或者更確切地說,若想了解一個國家如何引導國民看待自己的歷史,參觀一下這個國家的歷史博物館是最好的方式。
河內的「越南國家歷史博物館」是一座具有鮮明殖民地特色的法式建築,這裡曾經是著名的「法國遠東學院(École française d'Extrême-Orient,EFEO)」的考古研究所。這所學院對東南亞、東亞和南亞的歷史學、考古學、人類學等領域的研究做出過重大貢獻,其中最具口碑的是對柬埔寨吳哥窟的研究和對遠東漢學以及敦煌學的研究成果。法國遠東學院還曾發明過一套拉丁化的漢語拼音文字,一度在法語和其他拉丁語國家被廣泛應用。
在中國官方推廣的漢語拼音成為聯合國承認的國際標準拼音之後,遠東學院的漢語拼音與英國人的威妥瑪式拼音以及其他幾種拼音一樣,漸漸失去了其國際地位,不再被人使用。而法國殖民者於19世紀大力推進拉丁化越南文(國語字)的使用,漸漸使之成為法屬印度支那的官方文字。法國人這麼做的一個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讓越南的精英階層擺脫中國文化的影響,割斷越南與中國的文化聯繫。所以,一些學者將法國統治期間越南文字的拉丁化作為越南“去中國化”的開始。
不過,即使在殖民時期,漢字和喃字(在漢字基礎上越南化的文字)也並未從越南人的生活中完全消失,在很多領域中,漢字與國語字是並用的。漢字完全被取代是在1945年胡志明領導的北越政權建立後,成為了官方推廣的「掃盲運動」的犧牲品。越南政府對外宣稱,之所以推廣國語字而不是漢字,是因為拉丁化的國語簡單易學。然而,實際上,無論是當年越共的領導層還是越南社會的精英人士都十分清楚,徹底擺脫中國幾千年來的影響,廢除漢字是「去中國化」的核心步驟。
國家歷史博物館的敘事
河內的越南國家歷史博物館內,文字介紹和實物解說大多由越南文和英文組成,少數「敏感內容」則只有越南文介紹。儘管這些註釋所使用的文字中沒有中文,但館中展示的很多歷史文獻和實物都是以漢字呈現的,尤其是古代史部分。
按照中國史學界的說法,越南的歷史可以粗略地分為五個時期:1,史前和傳說時期;2,北屬時期,即越南作為中國的一部分的那段時期,從秦將趙佗平定百越並在今廣東番禺建立南越國開始,到公元938年五代十國時越南吳權擊敗南漢軍隊建立獨立的吳朝為止;3,獨立國家時期,從938年到1884年法國全面殖民越南為止,這一時期,越南一直是中國歷屆王朝的藩屬國,其間包括明朝將越南收歸明屬的20年;4,法國殖民時期;5,二戰後再獨立時期。
歷史的記錄由於敘事主體的不同而相異,這並不難理解。在越南國家歷史博物館中,上述的第一個時期以東山文化為代表被大書特書,而第二個時期被一筆帶過。實際上,僅有的關於第二個時期的介紹,是一張貫穿這一時期的「抗擊侵略者」圖表,表中全部是越南文。不過,仔細閱讀,可以從中看出一些「敏感內容」:抗擊東漢、抗擊兩晉、抗擊南朝、抗擊唐軍,等等。這些在中國的歷史記錄中被定義為「地方民變」或「作亂」的歷史事件,在這裡統統被視為「抵抗外族侵略者」的義舉。
博物館對第三個時期的介紹頗為詳細,但其敘事的主線沒有變,貫穿著抗宋、抗元、抗明、抗清等「抗擊北方侵略者」的主題,而隻字未提宗主和藩屬的關係。其中比較有趣的一段是關於那20年明屬時期,按照越南後黎朝的官方史書《大越史記全書》記載,明朝初年,越南陳朝出現外戚胡氏篡權的事件,明朝派兵南下主持公道,滅掉胡氏後,「明詔遍求陳氏子孫立為國王。官吏耆老人等累稱為胡氏滅盡,無可繼承陳後,請安南國本交州,願復古郡縣,與民更新。」意思是,當地「官吏耆老」告知,陳氏王族已經被趕盡殺絕,沒有後人了,要求明朝收回安南國(越南)的稱號,恢復從前中原王朝的「郡縣」待遇。這段歷史,在越南國家博物館中也被以「明朝入侵,犯下滔天罪行」來介紹。
(相關報導:
越南觀察(下)「寧願聞5年法國人的屎,也不願後半輩子吃中國人的屎」 胡志明一句話看越南為何「去中國化」
|
更多文章
)
自詡「中華正統」
儘管歷史博物館中的敘事充斥著「抗北」情緒,但是,從展覽所呈現的越南歷史脈絡中,很難說歷代越南王朝有一個主動「去中國化」的過程。實際上,在蒙元、滿清入主中原的時代,越南王朝的文書中曾將北方統治者稱為「蒙韃」,「清夷」,而自詡為「中華正統」。在展廳中一份越南末代阮氏王朝的皇帝冊封一位抗清將領的錦緞詔書中,竟有「建功萬裡壯長城」的字樣。
封建時代晚期,越南致力於領土擴張,逐步佔領了湄公河三角洲原屬柬埔寨的大片土地。在強制同化高棉人的過程中,越南更是強迫「高蠻」(高棉人)穿漢服、習漢字,阮朝的官方史書《大南實錄》記載:「……耳濡目染,漸入漢風;若加之政教,用夏變夷,想不出數十年,可使與漢民無異。」在這裡,阮氏王朝以漢、夏、漢民自稱,彰顯自己是中華文化的嫡係正統。
歷史專欄作家郭曄旻曾在《澎湃新聞網》的「私家歷史」頻道撰文描述越南封建王朝的治國之道:「以邊藩自立的大越國儘管遠離中原王朝統治的中心,卻全方位模仿和移植了中國文化、經濟、政治制度。李朝(1010-1225年)的官制分文武兩班,各九品,地方有知府、判府、知州,中央還有太師、太傅、太尉、太保的重職。李朝建立之初就修文廟以供奉孔子和周公,師法唐宋的科舉制度……」
這種複製中國製度的方式一直延續到越南淪為法國殖民地的前夕。1000多年的直屬統治,再加上900多年的全方位移植,越南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實在是太深遠了(比朝鮮、日本要深廣得多)。安德森在《想像的共同體》一書中這樣論述:「雖然統治河內和順化(阮氏王朝的首都)的王朝數世紀以來都能捍衛其獨立不受北京侵犯,他們終究還是通過刻意模仿中國人的官僚集團來進行統治。國家機關經由以儒家經典為主題的筆試'科舉'來甄拔人才;王朝的文書是以漢字書寫的;而在文化上,統治階級中國化的程度也很深。」
安德森隨後分析道,1895年之後,康有為、梁啟超、以及後來的孫中山等人的著作傳入越南,使得「越南與中國間的長期關係更帶上了不受(殖民政府)歡迎的性質」,因此,科舉制度於1915年左右被廢止,代之以法語為主的殖民地教育體系。此外,拉丁化的越南國語「被刻意地提倡,以便使新一代被殖民的越南人因無法接觸到王朝時代的文獻與古代文學而斷絕與中國——可能也包括越南本地的過去——的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