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觀點:歐洲應該支持「一帶一路」的六大理由

中國「兩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政治協商會議),經濟表現是重中之重(AP)

中國領導人習近平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得到60多個國家響應,總人口佔世界60%以上,經濟規模超過三分之一。

然而,正如法國前總理拉法蘭2016年10月5號在中法企業家交流晚餐會上曾客觀地指出:"法國和歐洲還沒有完全意識到'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性"。這其中的原因,除了雙方制度差異、價值觀不同導致政治互信不足外,更重要的是歐洲還沒有真正理解"一帶一路"對自己的重要性。

毋庸多言,中歐在"一帶一路"合作是經濟上的共贏。"一帶一路"主要有兩個部分內容:一是龐大的基礎設施建設。"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基礎設施落後於中國的有51個,城市化率低於中國的有27個國家,而中國的城市化率不過53%。因此,目前估計大型的基礎設施有900多個項目,投資規模超過9000億美元。僅中國一國將在"一帶一路"國家投資累計4萬億美元。

不算中國,如果依據世界銀行報告、《人類發展報告》、《全球競爭力報告》中的相關指標和數據,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投資需求未來每年的固定資產投資需求介於9萬億-21萬億美元之間。

另外,教育和衛生落後於中國的有48個國家,如按照中國2015年的教育、衛生領域固定資產投資約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3%來計算,"一帶一路"其他60多個國家和地區未來每年的衛生和教育的投資需求介於2700億——6000億美元之間。

龐大的基礎設施建設可為歐洲的技術和產品提供市場。歐洲在大型裝備製造、水電管網等基礎設施建設、金融服務等領域擁有高端技術和產品,也熟悉非洲市場。當然中國擁有大量中端產品、生產線和裝備產能,性價比高,適應沿線國家需求。雙方有互補性。而且一旦基礎設施完善,比如有更多的機場和人員流動將刺激對歐洲空客的需求。

二是龐大的貿易量。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曾稱,"一帶一路可在未來十年裏,讓中國同沿線國家的年貿易額突破2.5萬億美元。僅2016年1-11月,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額達8489億美元,佔同期中國外貿總額的25.7%。這將極大的促進各國乃至歐洲的經濟發展。

目前"一帶一路"還處於起步階段,但據中國鐵路總公司統計,2014年就已經開行中歐班列308列,增長285%。2015年開行列數同比又增長2.7倍!2016年上半年,中歐班列累計開行619列,同比增長150%,繼續保持成倍高速增長態勢。

中歐鐵路班列也從2014年的8條增加到現在的39條,其中2016年5月一次就增加了13條。目前,中歐班列日均運行1300公里、正點率接近100%。中歐班列全程運行時間大幅壓縮,最快12天抵達歐洲。中歐班列在中國境內穩定開行的城市已達16個,到達歐洲8個國家12個以上城市。

如此之高增長速度的背後就是各方龐大的貿易需求。 (相關報導: 台灣未收到WHA邀請函,呂秀蓮:要認清中國利用2758號決議文欺騙全世界的手段 更多文章

其次,中歐在"一帶一路"如果合作成功,將有助於化解歐洲特別是歐盟面臨的政治、經濟挑戰。假如歐盟的經濟問題得到緩解或者有效解決,則有助於歐盟凝聚力、合法性,推動歐盟的統一和穩定,當下政治一體化面臨的困難也會減輕。從中國一方來講,雙方已成更緊密的命運共同體,也更有直接的意願和動力以實際行動支持歐盟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