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從事文藝研究、教學的認知,有鑒於文學發展始盛終衰的生物性,可使我們驚覺到一甲子之前興起的五四文風業已老邁衰微,即將在新起風貌的代興之下歸束沉潛,而成為文學史上的一段里程。盛衰遞嬗之理是由於文學的不全性:昔年五四,以其自由、語體的新異之姿,形成為格律拘限、而與生活語言脫節的古典文學的反動,雖然以它的優點糾改了上一文風的缺失,但先天的不全性仍然存在,自由語體化的另一面即是空泛平凡的藝術深度不夠。時至今日,五四文風業已逐漸老化,代興的精緻文學始兆已現,即將以其優美精緻的藝術特性,風行現代,成為文學上新的主流。
這是為我所秉持的教學理念之一,在如此理念的前導之下,影響著學生們的創作與研究,通過切磋琢磨,遂能有一顆顆年輕、閃亮的創作才華展現。而鍾怡雯,她是散文方面最為燦煌的一顆。

多年前就已發現了她的才華,此後,一直在關懷中看著她進展得獎、上研究所……及至第一本散文結集問世,里程刻度的明晰,是將有助於跋涉寫作長途者的自信,亦是有助於讀者們對這位年輕作者的了解。
就文藝評估內涵形式的二分法言,雖然神明骨髓的內涵尤重於血肉豐采的形式,但我從事評估的慣性,仍是由文字形式入手。怡雯的筆觸,符合前述的精緻文學的條件,而描寫尤為鮮活,抽樣如:
屋前的馬櫻丹一樹金黃細細的花蕊粉屑灑了滿樹,清瘦卻遒勁有力的枝幹透露著不屈和頑強。嫺靜的黃花悄悄的開,不著痕跡的落,稀稀疏疏透著落寞。即使風雨來襲,依然不會全部掉盡,總會有好幾朵氣定神閒的傲立枝頭,和天地萬物一同欣賞日升月落。(〈人間〉)
水聲在不知名的地方,用靈動的顫音,輕輕對我招喚。穿過蓊鬱的樹叢,落葉的吁嘆驚動鳥群,紛紛撲翅飛起。走著走著,恍然這是一條通往外婆家的小路。然而童年的甜美就像不耐舔的棉花糖,唇齒留香間,便忽已長大。(〈河宴〉)
以上引文,除卻形容、譬喻功能的鮮活恰當之外,另外還有著典麗,那是她濡染自學習環境的特色,而第一則中,「和天地萬物一同欣賞日升月落」的睥睨,第二則中「水聲在不知名的地方,用靈動的顫音,輕輕對我招喚」的詩化,又已形成她文中剛柔相濟的采姿。 (相關報導: 這廂有人走不下去,那廂有人大興土木:萬達要再蓋百座電影院圖什麼? | 更多文章 )
當然,通過文字,評估的指向必然是由情及理。怡雯常能以充盈之情,自然地傳達理念,以下是我採擷的抽樣:
他更瘦了,連聲音也乾剩一張脆薄的紙,一戳就會破。我不斷提醒自己,只要一雙聆聽的耳朵,千萬不要觸動任何感傷的情緒。
他先是用還算平靜的語氣敘述自己的去處,轉學的手續已辦妥,寄宿的親戚家環境還不錯……。「以後不能幫妳採芒果了。」聲音低了下去。
我心裡一陣顫動,說到要害了。
「這個給妳。」是一袋圓石,「十五個,妳快過生日了。」
我抬起頭,僅僅一瞥,四目相接,卻從彼此的眼神讀出心裡的祕密和年少的執拗,以及掙扎。兩人都沉默,該說的,都交給十五顆乾淨的圓可石。
他背過身去。跨上腳踏車。略遲疑。回頭。揮一揮手,慢慢的消失在路的拐彎口……。
我想起湖畔的牽牛花。她的小碗裡,一定盛滿昨夜未乾的雨水。(〈亂葬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