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應對新冠疫情對經濟造成的重創,包括德國在內的歐盟各成員國債台高築。誰來為這些債務買單呢?當然是各國老百姓。但是,專家們似乎並不為此發愁。
德國聯邦議院提出一份2021年的補充財政預算,把今年的新增借款推到2400億歐元的歷史新高。財政部長蕭爾茨(Olaf Scholz)表示,這一 「大膽的邁進」旨在緩解新冠疫情對經濟的影響。
補充預算案將使德國的整體債務達到2.2兆歐元,這也創下了歷史新高。聯邦債務比率,即債務額與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比例,今年將達到80%左右。
但是德國並非孤例,歐盟各成員國的債務都在成長。根據歐洲統計局(Eurostat)的數據,2021年歐元區國家的平均負債率將接近100%,而且沒有放緩的跡象。
歐盟《穩定與成長公約》暫停執行
歐元區的《穩定與成長公約》要求歐盟成員國將公共債務限制在60%以內,財政赤字不得超過3%,這將如何是好?
歐委會經濟委員真蒂洛尼(Paolo Gentiloni)表示,由於經濟嚴重衰退,歐盟已經暫停執行該公約,至少要暫停到今年年底,甚至延續到2022年。這意味著歐盟將繼續大舉借債來對抗危機。但是這種情況何以為繼?
如果必要就可以做——至少位於布魯塞爾的布勒哲爾國際經濟研究所(Bruegel)所長沃爾夫(Guntram Wolff)這樣認為。他對德國之聲說,「就我所知,明年仍將暫停執行這個公約。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我們仍然處於一個特殊的經濟形勢中。」
沃爾夫表示,與十年前歐盟上一次金融危機不同,這次的債務問題較少。相比之下,這次政府債務的利率非常低,意味著政府財政的債務成本不高。沃爾夫還認為,只要歐洲央行等金融機構堅持印鈔模式,向市場大量增發貨幣,就不會出現利率上升風險。
隨著經濟成長,債務會自生自滅
沃爾夫也不認為歐元的穩定性存在問題,至少目前如此。他說,「我們目前有一個比以往更強大的貨幣聯盟。歐元區有一個穩定機制,有新的紓困資金,而且也有一個吃一塹長一智的貨幣政策。」
問題是:歐盟各成員國最終將如何償還債務?在沃爾夫看來,答案很簡單。
「債務問題的決定性因素始終是成長率。」他說,「如果你實現了更高的成長,債務問題就會自行解決。畢竟,緊縮政策對解決高債務的作用非常有限。」因此,解決債務問題不能靠儲蓄,而要靠成長。
歐盟議員、德國保守派政黨基社盟的金融專家費伯(Markus Ferber)贊同疫情之後實施這樣的減債方案。「目前,我們還不擔心歐元的穩定性。畢竟,全球諸多經濟區都在采取類似政策。這樣一來,經濟也不會變形。」
費伯也曾參與應對2008-2012年金融危機。他對德國之聲說,歐洲經濟在適當的時候應該回歸穩定。他認為,歐盟《穩定與成長公約》應該在明年盡早重新執行——否則,一些成員國有可能想將特殊情況永久化,不付出重大改革的努力,輕而易舉地獲得預算資金。他說,「這一點真的讓我很擔心。」 (相關報導: 血汗海灣:石油富國的「現代奴隸」 | 更多文章 )
費伯認為,歐盟價值7500億歐元的新冠紓困資金允許聯合借貸,以贈款和貸款的形式分配給困難的成員國,只能是一次性的做法。「不能允許這樣的想法,以為可以通過將堆積如山的債務轉移到整個歐洲來重組國家預算。」他說,「這些債務最終將不得不由成員國來償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