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斷捨離的生活態度,看似與理財無關,作者卻認為,這正是具體展現俗諺「開源節流」中的「節流」。
有個曾經擔任編輯的好友,幫我看了幾篇粉絲頁的文章後,建議我捨棄斷捨離相關的文章,因為似乎不合適粉絲頁「理財」的主題。
老實說,聽完後有些疑惑,因爲我個人至始至終,都覺得「斷捨離」是理財裡面很重要的心態。若是可以徹底執行,其實小資要存錢是很快的。這不就是理財基礎的第一步嗎?常常說「開源節流」,我認為斷捨離就是「節流」行動中的核心概念。 (延伸閱讀:餐桌堆滿雜物、擠得寸步難行,這對70歲老夫婦因為一個問句,決心丟光滿屋垃圾)
精準消費,減少買了會後悔的東西
每逢換季時期,通常我都會把衣櫃裡的衣服審視一番,不合身的,不合時宜的,破損的等等都會整理一遍。之後把適合捐的衣物,寄給需要的社福團體。
從這個審視和整理的過程中,多多少少會有些懊悔,「為什麼當時會買件衣服呢?一下子就退流行了,根本穿不到幾次….」,或是「沒想到這件衣服我竟然穿了這麼多年,而且還可以一穿再穿。」(延伸閱讀:為何丟東西能讓人變快樂?「斷捨離」教母真情告白,15年來擺脫的絕不只雜物…)
從這個動作中,發現原來自己適合哪種造型,或是常穿某種類型的衣服。下次再買東西前,就會減少漫無目的的逛街,或是網路上衝動消費了。當認清了自己的喜好,就減少了「嘗試性錯誤」消費。
另外,每次捨棄東西時,都會再次有個聲音提醒自己,若不買這些東西累積到現在,真的可以存下不少錢!

零雜物環境,減輕家務負擔
家中雜物減少或是收納得宜,其實也是一種培養物品管理的能力。除了避免購買過多備品外,將雜物整理收納到儲物櫃中,也可以減少灰塵堆積。這對做家事的媽媽來說,打掃變得更輕鬆,不需要一直整理物品,也不需要一直擦拭灰塵了。(延伸閱讀:過年拼命大掃除才是好媽媽?錯!家事就該全家人一起分攤,快把你自己救出來)
「時間就是金錢。」多出來的時間,如同多出來的生命,非常寶貴。對我來說,可以研究一下股票,看看房地產新聞等等。一直重複做家務,實在是很耗費精神力。如果沒錢請打掃阿姨,不如把家裡的打掃量降到最低,換取時間做更多喜歡的事。
集中帳戶,理財更省心
透過斷捨離的概念,前兩年我也開始著手整理銀行戶頭。發現資金散落各個戶頭外,還要記各家的帳戶、密碼,下載不同銀行的App,實在是有些麻煩。手上有多少資金也是知道個大概的數字而已,不利於未來規劃大筆資金。
其實將資金集中在常用的銀行帳戶,累積到一些門檻,就有機會變成貴賓戶,也就是俗稱的VIP。和銀行培養良好關係,對於將來買房時,談利率、成數、寬限期等條件,絕對是利多於弊。
減少雜物,小坪數也很舒適
當雜物減少了,其實在考慮買房時,就可以選擇適合坪數的房子即可。另外可以把預算用於其他心儀的條件,例如地段、生活圈的方便性、建築年數、公設設施等。裝潢時,也不用花過多的金錢在施作收納櫃體上,走簡單路線,等將來要換屋時,不會因為當初花過多錢裝潢而心痛不已。(延伸閱讀:三年沒用的東西請丟掉!專家教你1招超有效斷捨離法,跟堆積如山的雜物說再見)
我個人實踐後,發現其實「斷捨離」是條不歸路。邊做邊修正,然後自己對身邊「物的管理」、「錢的管理」敏銳度也會提高。當這個意識一抬頭,自然而然不會有過多的浪費,錢也就省下來了。
套一句老話,「人生在世,吃的用的就是這麼多。」管理好自己物品的行動中,會生出一種知足的心態。
對於物品,或許我們一直都沒有缺,缺的是心裡有一份空虛沒有被滿足。
作者現在是個為了生活奮鬥的小資媽。獨自在日本工作和生活了5年,又到了英國求學,之後又回台灣進入外商職場。由於工作時,常跑各國,造就喜歡處處觀察不同文化的習慣,也將其融入自己對生活經濟的觀察中。目前在FB上開設沐妮's 生活觀察日記 粉絲頁,分享一些小資理財觀察及想法。主要內容包含,理財觀念、時事討論、個人房市想法、女性理財、斷捨離概念推廣等。
責任編輯/周岐原
◎加入《下班經濟學》粉絲團,給你更多財經資訊 (相關報導: 家中不需要的雜物全拿出來斷捨離吧!盤點10大二手商品買賣平台,整理環境還能多賺一筆 | 更多文章 )
◎訂閱《下班經濟學》YouTube頻道,精彩節目不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