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 專屬文章 台灣人均GDP超過韓國、追上日本?美元強勢、資金出逃,連鎖效應浮現

這幾年來,台灣人均GDP之所以能夠「超韓趕日」,除了經濟表現相對穩健,幕後功臣還是在於匯率。(美聯社)

日前,韓國媒體引述國際貨幣基金(IMF)最新預測報導,台灣今年人均GDP可望達到3.6萬美元,一舉超越韓國的34,990美元,這是睽違19年後的「逆轉勝」,不只成為輿論熱議焦點,就連總統蔡英文也發表談話感謝國人的努力

事實上,GDP只是衡量一個經濟體的商品、服務產出的指標,但是因為它很直觀,加上台韓長期以來的瑜亮情結,眾人為此欣喜若狂也不難理解。這幾年來,我們之所以能夠「超韓趕日」,除了經濟表現相對穩健,幕後功臣還是在於匯率。

還記得2020年底,大家熱烈討論的是「台灣人均GDP即將突破3萬美元」,主計長朱澤民當時曾經提醒,「建議大家用新台幣來看,否則哪天匯率回貶,到時候人均GDP又要掉到3萬美元以下。」如今的處境,似乎正好可以印證這段話。

今年以來台幣狂貶 人均GDP恐難「達標」

主計總處今年2月底預測,今年台灣人均GDP為新台幣982,000元或35,244美元,這是以新台幣兌美元匯率27.86元的前提估算,但新台幣近期貶勢猛烈,昨(9)日盤中一度貶到29.765元,套用原先的預測,今年人均GDP還不到33,000美元,可見匯率影響之大。

當然,貨幣貶值不是台灣獨有的問題,韓元、日圓同樣也是難兄難弟。截至5月9日統計,今年以來新台幣對美元貶值6.87%,韓元貶值6.69%、日圓貶值12.26%。

若將時間軸拉長,從2020年底算起,韓元迄今貶值14.73%、日圓重貶超過21%,新台幣貶幅僅有4.12%,表現相對強勁,這才是我國以美元計價的人均GDP近期可以「超韓趕日」的主因。

只不過,熱錢翻臉如翻書,匯率更是變幻莫測,在美國升息縮表、美元走強的時空背景下,新台幣在短期之內恐難回升27字頭,除非經濟成長率大幅上修,否則人均GDP要達到IMF預估的3.6萬美元水準,恐怕並不容易。

暫且拋開匯率因素,我們的經濟表現又如何呢?主計總處4月底公布第1季經濟成長率概估3.06%,比2月當時預測的3%高出0.06個百分點,從各項數據來看則是喜憂參半,一方面商品出口優於預期,但民間消費和投資的成長幅度卻比想像中的差。

在維持未來3季預測不變的前提下,全年經濟成長率順勢上修至4.43%,但第2季以來面臨本土疫情延燒、中國大舉封城等負面衝擊,目前也看不到足以讓經濟突飛猛進的樂觀理由;朱澤民日前曾在立法院透露,今年經濟成長率可能下修至「保4」邊緣。

主計總處將於5月27日召開國民所得評審會,到時候會根據最新情勢公布經濟預測。

近年台灣重要經濟指標
 

GDP不能衡量人民幸福

無論IMF對於台、韓人均GDP的預估是否準確,我們不妨回頭看看IMF去年所發行的12月號季刊《金融與發展》中,有篇專文寫道:如果有人提問,2021年美國人是否比疫情前過得更好?以人均GDP為衡量標準,這個答案是肯定的,但對很多人來說可能不切實際。受到新冠疫情影響,企業停擺、員工失業,更多的是令人措手不及的生離死別,整個社會和政治存在著深刻分歧,GDP統計範疇卻不包括人員病歿,也不會考量民眾低落的心情。

場景拉回台灣,GDP果實不患寡而患不均,市井小民的生活有沒有變得更好,相信也是冷暖自知,尤其看在面臨萬物齊漲實質薪資衰退的民眾眼裡,這些終究是冷冰冰的數字,誠如「國民所得之父」顧志耐(Simon Kuznets)所言,GDP反映的是客觀經濟數據,卻無法衡量人民的幸福或快樂。

台灣與韓國的經濟結構有些相似,韓媒透過這次的「所得競賽」自我檢討了一番,論述面向如:韓國經濟迄今仍嚴重依賴財閥、三星與台積電市值此消彼長、台灣成功掌握全球供應鏈重組的契機等等。來自對手的肯定,讓台灣優異的經濟表現不言可喻,但在額手稱慶的同時,如果也能讓國人坦率面對自身產業結構、所得分配、貧富差距等問題,相信將會更有意義。 (相關報導: 薪水追不上房價?台灣家庭負債直逼GDP,平均每戶負債204萬元 更多文章


責任編輯/周岐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