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知道的是:雖然敏銳度有很大一部分是我們難以靠努力改變的,但知性是被萬人開啟的,因此也可以藉由讀書獲得。」
電視是很膚淺的媒體?
一般認為,電視是很膚淺的媒體。
假如只是不經意地看著電視上播放的內容,我想的確很難深入。畢竟它就是按照就算腦袋放空也不會跟丟了話題的原則被製做出來的,何況本來就不常播放小有難度的內容。多半是可以輕鬆觀賞的娛樂節目。
不過,紀實報導、一流人物的專訪和「一百分鐘讀名著」(NHK教育台)這類教養類的節目,有許多可以談得很深入。而且就算是娛樂類節目也可以很有深度,端視你如何看電視。確實有可取之處。
我從事過電視工作,所以經常看電視。一天通常會看三至四個小時。常看的節目之一是東京電視台的節目《可以跟你回家嗎?》。這個節目是詢問深夜錯過末班車的人:「我幫你付計程車費,然後跟你回家,可以嗎?」然後到對方家進行採訪。
比方說,有位經常在居酒屋喝得醉醺醺的二十多歲女性在訪談過程中,讓我們看到她有別於以往的一面。「妳平時從事什麼工作?」「特殊教育學校的老師。」她最愛的、個性溫順的哥哥有智能障礙。有一年生日,哥哥來參加她的慶生會,幾天後突然生病去世。哥哥的去世促使她重返校園,以函授方式重新學習,成為特殊教育學校的老師。
那是我從她紅著臉、歡快飲酒的身影中,所想像不到的人生。在我不知道的某處大街上的人們,也正各自努力活出自己的人生啊。我有這樣的感慨。
節目不過截取了出場人物一生中極小的一部分,卻可以從這一小部分擴大想像。
我們對於平時和自己沒多大關係的世代、職業、地區的人生,往往不太能想像,或是以偏見看待。打破這樣的狀況、擴大想像,培養豐富的人類觀、人生觀,正是這一類節目的優點。
對「有能力領略到深意」的人來說,這一類彷彿能窺見人生的節目可以學到很多。若只會對像催淚節目那樣擺明著要你感動的內容有反應,不會長出深度。層次很淺的內容也足以讓人感動落淚。所謂的深度,並非只是情緒有無波動而已。
而這種「領略到深意的能力」,我認為也可以藉由讀書獲得。
知性是被萬人開啟的
一般認為,「知性」指的是知識豐富、語言方面認知能力高的人。讀到或聽到同一件事時,會如何解讀因人而異。認知能力高的人能掌握到更多、更深的資訊,並加以理解。
另一方面,還有一些「有敏銳度的人」。就是無關知識,憑感覺就做得很好的人。對設計有敏銳度的人、對音樂有敏銳度的人、對做菜有敏銳度的人。尤其是沒有好好學過卻表現出眾時,我們就會用這種說法。
這裡我要說的重點是,知性是被萬人開啟的。很遺憾的,敏銳度有很大一部分是我們難以靠努力改變的。比方說,音痴的人對音樂不具敏銳度,這麼一來,也許很難透過唱歌、演奏,從音樂中獲得很大的喜悅。
然而,語言是由多數人開展出來的,不太需要敏銳度。任何人都能增進自己的知識,在深入探究中成為有知識的人。而且,任何人都擁有對知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我長年指導小學生,所以知道,基本上沒有小學生是討厭看書的。大家都說「還想要看、還想要看」。我感覺所有人都擁有很自然的求知欲。
舉個例子,很受小學生歡迎的書中,有一本日本暢銷作家宗天理的小說《我們的七日戰爭》。這是一本內容充實,故事發展也很有深意,很有趣的書。書中還刻畫了戰爭和學生運動。故事的大意是在講述一群受到管理主義教育壓制的孩子,利用媒體對大人提出自己的意見、主張。感覺並不是三兩下可以輕易閱讀的書,而且有些相當艱澀的部分,但小學生們都在看。「我們的」系列叢書竟然累計發行超過一千七百萬冊,好驚人。 意思就是有這麼多的小孩都在閱讀。
小學生既有閱讀能力,也想要閱讀。一年讀將近一百本書的孩子多得是。照這樣來看,語言方面的認知能力理應不斷地提高,卻沒想到多數人愈來愈不讀書,升上大學後一個月竟然讀不到一本書。感覺似乎隨著成長而漸漸遺忘了讀書的樂趣。
讀書的樂趣在於,細細品味那本書中的世界。
作者/齋藤孝

責任編輯/任婉鵑 (相關報導: 一間要收500元入場費的書店,如何讓你馬上掏錢買一本1萬元的攝影集? | 更多文章 )
◎ 加入《下班經濟學》粉絲團,給你更多財經資訊◎ 訂閱《下班經濟學》YouTube頻道,精彩節目不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