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全家第一季營收、獲利創新高,統一超卻衰退?實體零售不是很慘嗎?

全家究竟做了哪些事與對手區隔呢?(圖/Marcel van der Hoek@flickr)

你應該知道的是:全家以咖啡寄杯打頭陣、在今年第一季繳出亮眼財報,成果震撼業界與金融市場。作者認為,這是全家上下數位轉型多年的表現,從總公司到加盟店第一線人員,這條數位轉型之路已經貫通,值得各方肯定。

2020年第一季,全家獲利、營收、盈餘創新高;但統一反而衰退。

去年有一篇行銷人寫的文章談全家做跨店寄杯是錯的,統一才是對的。【小7或許是對的,全家才應該回頭檢討咖啡寄杯】朋友轉發連結給我,一笑置之。

當時我是這樣回答的(現在有再稍作潤飾):「全家便利商店的單店年營業額是7-11的一半不到(這是2019年當時的資料)。什麼概念?小7可能佔據較多的區域獨占市場;比方說,高鐵沿線車站的便利商店標案,比方說國道高速公路,或是特定道路上/區域裡唯一的便利商店。

這是先行者優勢。

選點的好壞,都會影響平均單店年營業額。在選點展店這方面,統一超的能力至少是全家的兩倍以上。

這真的是先行者優勢,全家只能接受現實。

但是全家殺入APP咖啡寄杯的目的可能是什麼?我認為是搶客源、搶潛在的單。

兩年前,我們(指的是我和我朋友)都不會走進全家拿咖啡,也不會因此順道帶麵包、茶葉蛋。

因此,咖啡寄杯的概念,是帶路雞。重點不是算咖啡本身的毛利,而是算整體的營業額、來客量、平均消費有沒有提升。

再來,寄杯儲值這條帳,一向不是算毛利啊。

經濟學裡面都會教到,儲值最大的效益在「預收現金」,你的公司平白無故增加幾億的預收現金,然後平均在未來的兩個月內實現給客戶;假設每個月增加的儲值跟實現的杯數相同,那它的帳戶就是永遠多了幾億的流動現金。

這麼多的流動現金,多好用!

如果持續加大推廣力道,讓更多人預付,讓咖啡儲值杯數大於提領杯數,那帳上的流動現金就會持續增加,企業可以運用的籌碼將更多。比方說,加大對上游的投資、併購、增加非預期的商業模式實驗。

最後,要評論全家此舉的商業價值,應該看過去至今,連續幾年的財報有沒有正增長,而不是選定特定同一年,與小7比較。

企業的所有行為,都是在跟過去的自己比較,而且是用整體進行比較。整體而言,現在跟過去相較來說,有沒有比較好?營業額有沒有提高?毛利率有沒有提高?EPS有沒有提高?股價有沒有提高?

所以,原文的論述基礎,有根本上的錯誤。

對全家來說,我認為他們的命題是「如何在 7-11 幾乎壟斷式的壓力下,找到長大的空間」。

這真他媽超難。

對全家來說,人家單店營收是兩倍耶!這意味著「人流X平均每單」都大贏全家。假設,平均每單的消費額一致,那7-11每間店的平均人流,就是全家的兩倍!這個受限於展店選點的現實,全家要突破根本不可能。

所以全家才必需繞道,從手機這個入口,用一個APP切入,展開搶人大戰。

全家2020年首季營業利益率創歷年新高,表現震撼業界(圖片來源:股狗網)
全家2020年首季營業利益率創歷年新高,表現震撼業界(圖片來源:股狗網)
全家月營收逐漸走高,受到疫情衝擊反而不大(圖片來源:股狗網)
全家月營收逐漸走高,受到疫情衝擊反而不大(圖片來源:股狗網)

從上面的圖表可以看到,全家每年營業額、毛利、稅後淨利都是逐年提高的。這代表他們的創新策略,可以在 7-11強大的展店能量下突圍。 (相關報導: 弄懂「訂閱制」!別成為跟風而跳下懸崖的旅鼠 更多文章

若拿全家財報今年第一季與去年同期比較,你會發現:營收和毛利都增加!

而且別忘了,2020年第一季因為疫情,人們減少外出,到店人流一定是全面大幅下降。因此 便利商店業陷入巨幅衰退毫不意外,對股東也很好交待(反正大家都很差)。但,全家不減反增,這就表示:之前的零售通路複合電商的轉型策略完全正確。這會給小7空前且巨大的壓力。

而全家在2020年第一季的好成績,更顯示出全家用「咖啡寄杯跨店領取」練出來的內功,可以發揮多大的綜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