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把低薪怪在機器人身上!:《克魯曼戰殭屍》書摘(4)

作者認為,談論機器人問題是一種轉移注意力的伎倆,一種避免面對我們的體系被操縱成不利於勞工的方法之一。(取自shutterstock)

我在中產階級社會長大。從各種意義看,它不平等:大公司執行長的平均薪資是一般勞工的約20倍。但有一種普遍的感覺是,除了那些極少數人外,其他人都生活在相同的物質世界。

那種情況已不復可見。現在的執行長薪資是一般勞工的300倍。其他高所得族群的薪資也大幅增加,但過去40年來,一般勞工的薪資在調整通貨膨脹後只見小幅增長,或者紋風不動。

美國的傾斜

美國的傾斜—愈來愈大比例的所得轉移到一小群菁英—到了1980年代末已明顯可見。對包括我在內的許多人來說,這似乎是壞事。這不僅意謂一般家庭未能分享經濟的進步,而且意謂我們生活在一個共享社會的感覺逐漸淪喪。所以有人可能期待社會嚴肅地討論這種不平等加劇的背後力量,以及可以怎麼做以扭轉這個趨勢。

今日確實已經有許多嚴肅的學術研究探討不平等的原因和結果,可想而知,這也引起殭屍們的群起圍攻。畢竟,承認不平等大幅上升可能導致我們想辦法解決它。因此,幾乎從一開始就有某種否認不平等的產業—有點類似否認氣候變遷的產業—宣稱不平等並沒有真的上升,或者它無關緊要。

有一個較微妙的問題多年來充斥著不平等的討論,它牽涉3個廣為散播的誤解。第1個是不平等上升主要是受較高教育的勞工生活比受較少教育者好,而不是受較高教育者中的一小群人把所有其他人遠遠甩在後面。

第2個是一種有時候不是出於善意的頑固說法,即藍領勞工的所得減少反映日益嚴重的社會問題,如家庭價值沒落。我們看到美國勞工階級社會地位下跌的表徵是機會減少的結果,而非原因。

第3個是一切都是科技惹的禍,知識產業的成長需要高教育勞工,或機器人取代所有的勞工。原則上這可能是真的,但正如我在〈別把低薪資怪在機器人頭上〉裡談論的,證據顯示科技與不平等上升的關係遠比許多人想像的小,權力關係的影響大得多。

別把低薪資怪在機器人頭上   2019年3月14日

有一天我發現自己在一場會議中討論薪資落後和不平等激升(正如我常做的那樣)。會中有許多有趣的討論,但引起我興趣的一件事,是有多少與會者直接假設機器人是問題的一大主因—機器人搶走了許多好工作,甚至所有種類的工作。有許多時候,這一點甚至不是以一個假設被提到,而是當作每個人都知道。

而這個假設對政策討論卻有實質的影響。例如,許多有關全民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的熱烈討論,是基於相信隨著機器人末日降臨,工作將變得愈來愈稀少。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指出:每個人都知道的那件事並不是事實,似乎是個好主意。預測很難,尤其是有關未來的預測,而且也許機器人總有一天真的會取代我們所有的工作。但自動化並不是過去40年影響美國勞工因素中的重要部分。

我們確實有一個大問題—但它與科技只有很小的關係,與政治和權力則有很大的關係。 (相關報導: 寫給30歲到40歲的你:生活品質、賺錢和職涯目標…在人生最精華階段的中肯建議 更多文章

機器人真的能取代大量人類工作嗎?(圖/pixabay)
機器人真的能取代大量人類工作嗎?(取自pixabay)

讓我們後退一會兒,並且問:機器人到底是什麼?顯然機器人不一定看起來像C-3PO(電影《星際大戰》中的機器人角色),或者到處滾動著說「消滅!消滅!」。從經濟的觀點看,機器人是泛指使用科技來取代以前人類做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