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復觀點:科技匯流 媒體人與閱聽人都命懸一線

互聯網時代,媒體也得與時俱進。(取自網路)

從兩岸三地記者的國際觀講起好了。我的臉書好友,有很大一部分是昔日的新聞同業,有台灣的媒體舊識,一部分則是內地及港澳的傳媒夥伴,以及外媒朋友。媒體工作者所處的大環境不同,包括文化差異性的刺激、渲染,以及所受的制約不一,像是政規法條、閱聽人意識(反饋給傳媒工作者的態度)等等,在在都影響著媒體人的工作思維。有趣的是,這些傳媒工作者在臉書、人人網、Google+或Twitter上所展現的個人風貌,也看得出值得探討的區域化。以下我先以比較兩岸三地媒體工作者國際觀為例,或可勾勒出相異文化思維下媒介內容產製的不同風景。

〈縱橫寶島!台灣媒體人個個身手矯捷〉

台灣的媒體工作者,對於國際事件普遍不熟悉,早已不是新聞。如果走一趟各大新聞台的國際編譯部門,你會發現這裡面的人不外乎分成幾種。第一,頂著國外高等學府的學歷,掌握全球新聞脈動,即使國際新聞的比例在每節整點新聞中少得可憐,且被排在倒數幾則或墊檔(如果大家關心的政治口水或藝人八卦新聞趕不出來,編輯台才將國際新聞排入播出清單以填滿每小時應有的新聞則數),他們仍舊努力發揮功力,運用BBC、CNN、Reuters、AP、NHK等各方強大資源,再整合個人觀點,努力做好每一則國際新聞。

再者,有些人做新聞的能力好壞未知,反正主管的外語能力不一定比自己好,他們便只呈現60分的過關水準,坐在電腦前的時間大部分在和朋友聊天、打屁或網購,還有零食相伴,這絕對是可能的,因為許多電視台國際新聞編譯部門的辦公區域都在偏僻的角落,類似古裝劇中的冷宮,或者從另一個角度說,也可能是歡樂天堂,因為天高皇帝遠,這裡從上到下都是高層的三不管地帶。

當然,也有的編譯團隊,跳脫出新聞部的既有管理架構,與節目部門有著良好的整合,或者直接就支援節目部去,做出質感極佳的節目,比如我在澳亞衛視的老長官兼好友張宣宜任職三立協理期間,帶領團隊製作的《消失的國界》,介紹世界新科技趨勢、呈現各國經濟脈動與產業現況,更用軟性的方式訴說台商甘苦故事,而團隊內的資深記者亦個個大有來頭,節目勇奪卓越新聞獎等多項榮譽,也絕對不讓人意外。

(《消失的國界》以捷克斯洛伐克篇獲得當年卓新獎,圖為採訪製作團隊的「戰績」。取自消失的國界官網

至於一般的記者,大部分對國際大事或漠不關心、或一無所知。不過,受到台灣新聞媒體以搶時間第一其餘次之的操作方針影響,那些未得憂鬱症或被身體其他疾病擊敗而多年仍在線上屹立不搖的無冕王們,個個都練就在短時間化不可能為可能的十八般武藝。比如,在早上八點半接到指令:「拍『滾桌』的畫面,是路邊辦桌準備婚宴時的那種『滾桌』,採訪片段必須是辦桌人員辛苦抱怨薪水太少,而且要有人工作到生病,文字和攝影一組兩人,必須在10:00拍完、寫完、配音完、剪完,再接第二個任務,第二個任務為何目前不知,不過要在11:30前完成。」

好了,要去哪裡找辦桌/滾桌?找到了人家讓拍嗎? 讓拍不讓訪怎麼辦? 受訪的人還必須要累到生病,且最好對著鏡頭大罵老闆、涕淚縱橫? 台灣記者確實個個有本事,說得誇張一點,主管逼迫之下,你都必須在大白天把月亮生出來,是故寶島無冕王們人人必須身手矯捷、擁有通天人脈、高EQ,以及從無到有的創意,包括作假的天分或智慧。不過,本段所說的種種,都只和台灣本地有關係,或者只和一個封閉的視聽市場有關係,這些浸淫在一個以取悅閱聽人或廣告主導向的有限媒體環境中的新聞人,除非個人有著堅決的毅力和決心,否則,想要另覓有限在地思維之外的層面或格局,可能舉步維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