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機器人正在接管中國工廠

在北京舉行的世界機器人論壇展出機器手。(美聯社)

中國工廠安裝機器人的速度幾乎可以媲美全球其他地區的總和。但在自動化領域,中國仍在迎頭追趕其他工業經濟體。《華爾街日報》報導亞洲經濟的記者Jason Douglas在播客中探討了中國此次轉向的原因,以及這一轉變對全球經濟意味著什麼。

Zoe Thomas (以下簡稱主持人):中國去年在工廠裡配備的機器人數量幾乎相當於全世界其他地區的總和。根據行業組織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obotics)的新數據,2021年運往中國的工業機器人出貨量較上年增長了45%。這些部署在工廠裡的機器人屬於可編程式多用途設備,可用於電子產品和車輛的自動化生產,還能製造金屬及塑膠部件。那麼,為什麼中國現在要對它們進行如此大力度的投資?這對世界其他地區又意味著什麼?我是《華爾街日報》的Zoe Thomas,和我一起的是《華爾街日報》報導亞洲經濟的記者Jason Douglas。你好Jason,謝謝你今天能來。

本文為風傳媒與華爾街日報正式合作授權轉載。加入VVIP會員請點此訂閱:風媒・華爾街日報VVIP,獨享全球最低優惠價,暢讀中英日文全版本之華爾街日報,洞悉國際政經最前沿。

Jason Douglas(以下簡稱Jason):你好,不客氣。

主持人:先來聊聊中國為什麼要配置所有這些新的工業機器人吧。

Jason:其中既有幾個短期因素,也有一個重要的長期因素。這或許是思考這一問題的最佳方式。先來看短期因素,它與這裏的疫情有關,尤其是去年,我們全都待在家裡,因此會去買電腦外設、互動健身平台Peloton的各種硬件以及其他所有用來度過居家辦公時期的東西,這種情況下,對中國工廠的需求出現飆升,它們不得不通過某種方式來滿足這種需求。於是,許多中國工廠開始配備機器人。從防疫角度說,機器人的另一個好處在於,即便動態清零政策要求所有工人全部居家,機器人依然可以繼續工作。不過,和那個真正重要的因素相比,這些原因都不算什麼。這個因素與中國的人口形勢有關,它已對中國經濟產生了深刻影響。這個因素就是中國的勞動力正在萎縮。雖說許多國家的勞動力隨著人口老齡化都在萎縮,但中國的萎縮程度尤其明顯。

主持人:這些機器人是從哪兒來的呢?

Jason:大部分來自日本。就這類工業機器人而言,日本是全球最大的製造國之一。有幾家規模非常大的企業在向中國工廠供貨。安川電機(Yaskawa)是其中之一,還有發那科(Fanuc)。川崎(Kawasaki)也在生產這類工業機器人。一些歐洲企業也在從事此類業務。話雖如此,中國自身在這方面的技術也在提升。所以我們從數據中看到,中國在國內制造和安裝的機器人所佔比重正逐年增長,過去幾年都是如此。中國政府在大力發展機器人領域。

中國南京一間工廠裡的機器人手臂。(美聯社)
中國南京一間工廠裡的機器人手臂。(美聯社)

主持人:這些機器人在生產過程中的表現如何?它們能很容易地就取代工人嗎? (相關報導: 華爾街日報》加密貨幣投機者撤退了,所以現在該進場嗎? 更多文章

Jason:我想說的是,中國投放的機器人是那種相當成熟的工業機器人,無論是在美國、歐洲和亞洲其他地區,還是在其他發達國家,這種東西在生產線上可能都已經出現很長一段時間了。我還想說,這些大型機器既可以完成焊接、切割、提舉重物這樣的任務,也可以進行一些非常精密的操作。而且,中國大批量購買的這些工業機器人是有多種用途的可編程式機器人。因此,這個問題完全取決於你想用它們來做什麼,它們可以取代幾名工人,甚至取代十幾個。我可以給你舉個例子。徐工集團(XCMG)是中國的一家大型國有工程機械公司,在它的裝載機生產線上,一台可完成特定工作的機器人已經取代了差不多10名工人。因此可以肯定的是,中國投資的這批機器人已經相當先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