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脫鉤中國,乃至臺灣脫鉤中國經濟的力與理,究竟何在?究竟何來?正是今天臺灣絕大多數百姓大眾與全球國際社會,最感關注也最質疑的大哉問題。
甚且多數評斷看法也認為:臺灣脫鉤中國,是既無能力也無義理的純假議題。
徹底脫鉤中國之絕對堅持
但一直以來,與中國大陸徹底完全脫鉤,卻是今天民進黨蔡英文政府當家主政最核心治國理政的絕對堅持。
自2016年5月20日坐天主政的蔡英文,以其執意敵中反中抗中的理政方針,四年多以來,在毫無顧慮「臺灣死活」「臺灣經濟死活」「臺灣人民百姓死活」以及「工商企業死活」卻唯一孜孜矻矻謀求獨立建國大業前提之下,無時無刻不在戮力設想以「脫鉤中國」及「脫鉤中國經濟」來袪除久遠附骨入髓的歷史陳因。
洎自2018年3月川普啟動針對中國習近平政權的超級大規模「美中貿易戰爭」開始,蔡英文政府更加強凸出「緊抱美國人及日本人大腿」的「唯一國家政略」,自甘擔當李敖口中「自帶便當的美國看門狗」角色,不謀投資發展國家產業經濟,不謀普惠國計民生經濟,卻大舉萬金耗費民脂民膏,濫肆購買美國軍火武器裝備,並且自許為美國的「扈從國家」,當「上國主子」川普高喊「敵中反中抗中」之時,立即一馬當先,請纓向前,自獻臺灣作美國前哨戰場炮灰,不計「臺灣人民死活」;更將臺灣經濟社會擅自許作美國的「附庸經濟體」,所以一當「上國主子」川普高喊「全面美中脫鉤」 (complete decoupling from China)之時,也隨即完全不假理性思索地藉由「御用專家」應和,貼心扈從高喊起「脫鉤中國」及「脫鉤中國經濟」,口號與做為並行;這次藉口防疫抗疫,堂而皇之「閹割切斷台商及兩岸學子往來」,就是一個具體顯例。
作者認為,當川普高喊「敵中反中抗中」之時,蔡英文立即一馬當先,獻臺灣作美國前哨戰場炮灰。(資料照,美聯社)
兒戲「臺灣存亡」以謀脫鉤中國
川普美國之「脫鉤中國」及「脫鉤中國經濟」,固有其軍事戰力、高新尖端科技應用能力、厚實龐大的貿易力與消費力、美元強勢貨幣體系,而且掌握全球最優越「話語權」圍事論述制高點地位,做為全面性敵中反中抗中的堅實「底氣」;相對反觀臺灣的基礎能力與足以「脫鉤中國」及「脫鉤中國經濟」的法理義理,幾乎無一可觀、無一可能,就閉著眼睛瞎扈從,根本就是拿「臺灣存亡」當兒戲。
2019年6月到12月底漫延231天的香港反送中暴亂,蔡英文竟親自領軍明火執仗的力挺暴亂份子,一付藉此「脫鉤中國」「敵對中國」「抗反中國」高蹈姿態,且對「敵打中國」有十足自保制敵致勝把握模樣。
然則,在2020年3月防制對抗新冠病毒風暴疫情,違憲實施剛性「行動禁制」最炙時刻,才突然驚覺:倘若未能得到必要的兩岸正式再協商議定,則施行即將屆滿十年的兩岸ECFA架構協議,就要在2020年6月29日屆止休停適行。
事實上,也在理性檢視之下發現,臺灣經濟「脫鉤中國經濟」的絕對無能無力。
總統蔡英文曾在反送中抗爭期間,公開表態支持香港人。(資料照,AP)
ECFA屆止能否延續的第一道檢測試劑
自從蔡英文坐天隻手治理國政以來,兩岸關係的發展態勢狀況,一直滯礙不暢,也一直欠缺正式的官方或準官方的任何具有起碼互信基礎的可對手溝通管道;ECFA可以說是,四年多以來,勉可維繫兩岸關係正常化的唯一公開正式架構。
即將到來的2020年6月29日,正就是《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完簽實施屆滿十年的「依約應該屆止之日」;ECFA架構協議一旦屆止休停適行,不再繼續運作,不僅僅立即就地帶給臺灣整體對外經濟與貿易活動的莫大衝擊,對於往後未來兩岸關係的前瞻性發展,更會是影響深遠而且重大。
勉可稱為像樣的唯一「準FTA」協議
就ECFA協議的本質看,其實是在WTO「多邊協定」(multilateral agreement)架構下關於「祖父條款」例外的一種變型協議,純粹是由兩岸共同協商達成而專屬簽訂「類似局部性FTA」之特殊「複邊協定」(plurilateral agreement)貿易規約,ECFA所適用的關稅稅率與其他各種貿易條件之互惠互利事項,亦皆唯一存在於兩岸彼此之間,與其他任何WTO會員國均不相涉。
由於自1994年起,國際間興起「區域經濟整合」熱潮,多數中進國家及新興市場經濟體都趕在世界貿易組織WTO正式掛牌運作之前,加緊抓住GATT1947協定第22條例外條款的持續有效適用過渡期間,積極推動兩兩「自由貿易協定」(FTA),並以多數化兩兩FTA的複邊連鎖關係,達成「區域經濟整合」戰略目標;惟自1994年來,臺灣一直受制於國際政經地位因素,以至於迄今仍然是整個亞洲區域經濟社會「FTA完簽國家數趨近於零」的「FTA最邊緣化極弱勢地區」;2010年的兩岸ECFA架構協議,可說是唯一勉可稱為像樣的「準FTA」協議。
2010年6月26日,反ECFA遊行。(資料照,美聯社)
「零關稅紅利」的終止享受
一旦ECFA在2020年6月29日依約十年屆滿而終止,則其核心早期收穫計畫彼此享受的「零關稅紅利」,亦即最核心的「兩岸互惠共利」,也勢必全數停止。兩岸自2011年開始實施早收計畫的降稅,中國大陸對臺灣開放539項早收產品,包括農產品、石化、紡織、機械及運輸工具等;而臺灣則開放267項產品,包括機械、石化、運輸工具、紡織等產品。
2011年中國大陸早收產品類項,原本在WTO架構下的平均關稅率約9.5%,至2019年即使對其他非FTA區域的平均關稅率已降為7.3%,但仍然相當偏高;惟因臺灣得以憑藉ECFA計畫之惠益,早在2013年早收計畫產品類項,就已經開始充分享受「零關稅紅利」。由於當時是馬英九主政時期所締結的架構協議,斯時在野的民進黨,則以全黨上下一氣批判是「賣臺協議」而抵死抗拒反對,才有今天即將ECFA屆止的種種求饒的尷尬窘態。
(相關報導:
林建山專欄:2020畢業生 全球無投路?
|
更多文章
)
臺灣出口貿易的「絕對關稅劣勢」窘態
未來倘若ECFA因互信虧缺協商不足而被「依約屆止」,則自2011年開始實施早收計畫以來的「零關稅紅利」自然被迫終止,「既已享受十年零關稅紅利」的暢銷中國大陸的所有早收產品類項,此後所將承擔的平均關稅稅率,就要跟其他非FTA區域經濟體一樣,一律被提高到7.3%,這對數十年來一直仰賴於製造產品主打中國大陸市場的臺灣廠商而言,當然是個「不可承受之輕」的沉重負擔;更不啻是「臺灣產品對外競爭力的大挫敗」,臺灣產品在整個亞太地區乃至全世界大競爭市場的「全球吸引力」「全球競爭力」,當然都全面性遭受莫大損害。
相對於目前中國大陸已與韓國、日本,乃至東協國家既都已經完簽複邊FTA,彼此產品大多享有零關稅,加上2020年內《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完簽,則兩岸ECFA架構協議的屆止,勢將嚴重肇致臺灣對依存度已逾46%以上的中國大陸出口貿易,落居於「絕對關稅劣勢」窘境。
ECFA架構協議的屆止,所映現的正是:臺灣根本沒有脫鉤中國條件的一例。
2020年《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完簽,小英得先面對美豬及日本核災區食品進口這兩個棘手問題。(資料照,柯承惠攝)
宏觀面向看「臺灣脫鉤中國」可能性
倘若更進一步從宏觀面向看「臺灣脫鉤中國」的可能不可能,及其可行不可行,應該會更加確切明瞭到:臺灣脫鉤中國的無能無力與無理。
第一,從歷史淵源、語言文化、地緣關係、經濟現實、產業結構性紐帶關係、企業經營生態環境、企業家經理人的情商特質關聯看,臺灣經濟與中國經濟的完全一刀切地{脫鉤},根本就是悖理逆命的「絕對不可能」;倘若蔡英文政府竟爾率性「絕對堅持」,當然是完全不現實又不務實的「逆天國策」與「逆天戰略」。
第二,在當下情境狀況之下,談「臺灣掛鉤中國」的必要性,當然絕對是遠遠超過於「中國掛鉤臺灣」的必要性;固然今天這種相互經濟依存性地大與小關係,早在1980、1990年代,曾經是一種與現今情境狀況根本完全大小逆反的態勢:當時,臺灣GDP規模是中國的46%,臺灣的資金、技術、人才及興辦建置生產製造場廠的經驗能力,無一不是當時中國經濟社會的絕對「高度饑渴必要事項」;然則,今天中國GDP規模已是臺灣的34倍,資金、技術、人才也都超前於臺灣。終究這一切都是「過去完成式」,早已經不再是「現在式」或「現在進行式」了。
展望未來 臺灣經濟還是必須掛鉤中國
第三,「臺灣必須掛鉤中國」而絕對不能再繼續「肖想」掛鉤美國經濟的原因是:掛鉤中國則臺灣必然可以享用「全世界第一大內需市場」,但是,掛鉤美國則否;再者,掛鉤中國則臺灣必可輔翼《一帶一路》「參與健全的攻勢全球化供應鏈」,但是,同樣地,掛鉤美國則否。
光憑這兩大項堪當臺灣前景大發展的「世界級利基」,都可以從「與中國掛鉤」之中一一圓滿得到,卻完全不再可能從「與美國掛鉤」中得到,兩相高下立判。
這項殘酷的現實與真實,除了蔡英文政府之外的所有臺灣人,不能夠不知道。
第四,邁進廿一世紀全球化智慧經濟時代,臺灣既有產業經濟體質與企業體質,所長期固附存在(built-in)的先天性雙元不足,一是規模經濟性scalability嚴重不足,二是範疇經濟性scope economy也同樣嚴重不足。
作者認為,台灣若與中國合作,則臺灣必可輔翼《一帶一路》,參與全球化供應鏈。(資料照,AP)
臺灣中小企業也能分享BRI紅利機遇
臺灣經濟體質上存在的先天性雙元不足特徵,使得除了排名前十大集團企業外,足可以藉由「與中國掛鉤」,而順利有效同時取得「世界第一龐大內需市場」以及「《一帶一路倡議(BRI)》的西向大市場商機」的世界級紅利者外,其他的臺灣中小型企業,恐怕也祇能在{全世界第一龐大內需市場}中去掙得市場紅利。
相對而言,臺灣中小型企業固然曾經「掛鉤美國內需市場」,曾經輝煌掙紅利的機遇與競爭力之美妙舊神話,都早已遠遠不及今天之「掛鉤中國」來得大了。
第五,在「與中國掛鉤」的前瞻性拓展國際市場機遇中,臺灣經濟與企業廠商,固然因為國際政經現實因素囿限,以至無法獲致《亞投行》機制的支持與輔助;但是,倘若可以取得習近平同胞愛的「政策性」支持臺灣經濟與臺灣企業廠商,跟其他中國民間企業也同樣「國民待遇」得到《絲路基金》充分有效支持與支援,則甚至於臺灣中小型企業,也可以順利參與《一帶一路倡議(BRI)》的龐大紅利機遇的。
(相關報導:
林建山專欄:2020畢業生 全球無投路?
|
更多文章
)
*作者為財團法人環球經濟社社長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