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變軟的小豆加淡煉乳,澆在碎冰上……香港的夏天,粵式飲食的「冰室」文化

香港的夏天(AP)

香港夏日的濕熱讓人心情沉重,難以忍受。對付這種悶熱天氣的最佳解藥是一大杯加了冰的紅豆水,這是一種美味的糖漿狀甜品,把變軟的小豆加淡煉乳,澆在碎冰上。這道經典的粵式飲品,據說靈感來自一種受歡迎的中國甜點,並加入了一點西方元素,在香港傳統冰室旋轉的吊扇下飲用,別有風味。幾十年來,冰室都是香港人的消夏好去處。

在香港躲避炎熱並不容易。1841年香港割讓給英國時,最富有的殖民者在維多利亞山頂上建造了巨大的、有樹蔭遮蔽的大宅,能在悶熱的天氣裡稍稍喘息,他們優雅的餐桌上還有英國進口的罐頭食品。

對於大多數在香港的英國殖民者來說,只有一個辦法緩解這裡令人窒息的夏季,那就是冰。他們習慣了家鄉較冷的氣候,可以利用冰屋儲存食物,所以在香港獲得冰就變得非常重要。

香港的夏天以濕熱著稱。
Getty Images 香港的夏天以濕熱著稱。

然而, 19世紀40年代,在這個濕熱的城市裡無法製冰。冰必須從北美進口,由波士頓的「製冰大王」丟杜(Frederic Tudor)用大型船隻運來,存放在香港的冰庫中。建造於1845年的冰庫公司(Ice House Company)大樓坐落在水邊。後來,因為填海造陸,這裡已經退離海邊大約700米。北美運冰工程的壽命相對較短,到1850年就停止了。

在接下來的10年裡,冰從中國北方運進香港,那裡和北美一樣,冰可以從冰凍的河流和湖泊中獲取。到19世紀60年代初,丟杜製冰公司(Tudor Ice Company)恢復向殖民地送冰,大約在同一時間,第二座冷藏倉庫在原址的馬路對面建成。如今,這個地方被稱為「雪廠街」(Ice House Street),現在位於中環,是香港金融和零售業的中心地帶。

英國殖民者到達香港時,在濕熱的氣候下沒有辦法制冰。
Getty Images 英國殖民者到達香港時,在濕熱的氣候下沒有辦法製冰。

到1874年,香港製造出了英國人非常渴望的機器。蘇格蘭工程師凱爾(John Kyle)開發出殖民地第一台製冰機,並獲得專利。他與同胞貝恩(William Bain)合作,在如今的銅鑼灣設廠,出售利用蒸發壓縮循環製冷系統製造出的本地冰。隨著自動化生產讓製冰變得容易,大公司很快對出售製冰機產生了興趣,怡和洋行(Jardine Matheson)在19世紀70年代末買下了凱爾和貝恩(Kyle and Bain)的股份。怡和洋行現在的名字是怡和控股有限公司(Jardine Matheson Holdings),是香港最大的企業集團之一。

最初的冰庫建築早已不在,但你可以在雪廠街和下亞厘畢道交會處看到一座罕見的、香港早期殖民時代的建築,由紅磚和灰泥構成,雖不高,但在玻璃和鋼樑構成的摩天大廈中反而引人注目。現在這裡是推廣藝術創作的非贏利組織「藝穗會」(Fringe Club)和外國記者俱樂部(Foreign Correspondents' Club)的所在地。這座建築建於1892年,是牛奶公司的倉庫。牛奶公司是當時主要的食品零售商,為附近醫院和當地居民提供冰和奶製品。這個街區當時居住的幾乎都是富裕的外國人。 (相關報導: 「民族主義老虎與牠的主人」《經濟學人》解析:中國為什麼會霸凌其他國家? 更多文章

外國記者俱樂部大樓以前是一個冷藏倉庫。
Getty Images 外國記者俱樂部大樓以前是一個冷藏倉庫。

事實上,冰曾經是殖民者關注的焦點。隨著冷藏在富裕家庭中變得越來越普遍,進口肉類和水果開始在英國人的宴會上佔據主角,與冰鎮飲料一起享用。然而,香港本地的食材則包括海鮮、肉類和蔬菜,這些食材不需要冷藏。在中國文化中,直到現在,喝熱水都被認為對健康有益,據說可以促進消化和血液流動;中國人很少喝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