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造船市場迄今未明顯復甦,同時面對韓國和中國等主要造船國激烈價格競爭,台船營運105年開始出現虧損。不過,台船配合政府「國艦國造」與「離岸風電」政策,積極轉型為三大事業方向,調整人力並規劃新興產線,也辦理減資以彌補虧損、增資以充實轉型所需營運資金,皆是台船面對嚴峻挑戰下之努力作為。
台船董事長鄭文隆表示,自2008年金融風暴發生以來,全球航運與新造船市場陷入長達10餘年的低谷。根據克拉克森與丹麥船舶金融公司之最新統計,全球船廠中手持訂單有1艘1000噸以上新船業務之「活躍船廠」由2009年的934家縮減至目前281 家,預計2022年以後更可能僅剩64家,造船市場之嚴峻可見一斑。
鄭文隆說,以往台船的商船業務佔整體營業額高達90%以上,因為商船造船市場不景氣,近年來之經營極為艱辛,除須以低於成本的價格搶單以保留產業 元氣外,更要承受船東拖延交船之干擾。高雄廠區接連遭遇103年的331風災及105年的莫蘭蒂颱風,造成大吊車、建造中船舶及生產場地等毀損,導致產能降低及生產線延遲的骨牌現象,截至目前為止仍努力復原中;另基隆廠因人員老化、包商流失及工程推展不順等問題,導致長期處於虧損狀態,亟待加速轉型,徹底改善體質才可能扭轉無法盈餘的窘境。
台船公司於同年洞悉市場趨勢,配合政府「國艦國造」與「離岸風電」政策,積極轉型為三大事業方向,調整人力並規劃新興產線,也辦理減資以彌補虧損、增資以充實轉型所需之營運資金,皆是該公司面對嚴峻挑戰下之努力作為。
對內之推動之改善包含自106年啟動之開源節流,以及提升生產力10%之EP10方案,更於今年組成戰鬥內閣、訂立「109年度營運改善方案」,由一級主管親自帶領推動與執行,希冀在經營團隊帶領下,藉由各項措施,提升生產效率、控制成本、開源節流、改善基隆廠等,以擺脫目前虧損狀況,達成轉虧為盈之目標。
然而,已屆百年的台船基隆廠,雖歷經多次轉型研究與改造,仍持續虧損,吞噬高雄廠獲利,成為該公司營運的沉重負擔。在今年3月召開之董事會針對公司營運提出多項建議,其中包含大幅改造基隆廠。經深入檢討基隆廠現況,提出改造計畫,如成本高的業務移轉至高雄、積極活化廠外閒置資產、塗裝及修船業務與海軍合作、開闢潛艦園區等各項改造計畫均積極規劃推動中。
端午發3000元工會嫌少抗爭 台船籲共體時艱
鄭文隆呼籲,在如此嚴峻營運考驗下,為體恤同仁積極配合公司轉型,全力投入離岸風電、國艦國造及商船本業等多角化轉型經營之付出及努力,仍擬於今年端午節酌發每人3000元端午節金,惟不為工會接受,進而引發抗爭活動,雖然工會認為太少,但在如此艱困條件下還發放節金,已有民股股東表示反對發放甚至也揚言抗議,惟公司希望此次酌發除了有助於激勵並提升員工士氣,亦讓同仁認同公司的做法並感受公司的用心 (相關報導: 台船基隆廠船工場順利完成德翔海運委託首次脫硫器加裝任務 | 更多文章 )
台船希冀在公司持續強化推動改革決心下,同仁能共體時艱,徹底改善營運模式、基隆廠長期虧損、人事制度與薪資結構等問題,勞資雙方能攜手共同面對各項執行改善方案,讓台船渡過危機,守住台灣造船業的元氣,亦保住員工家庭生計,共創雙贏,順利達成政府賦予台船的使命。